《浙江工商大学报》  

第01版:要闻

持之以恒深化综合改革 凝心聚力建设高水平大学

摘要:持之以恒深化综合改革 凝心聚力建设高水平大学我校召开 “双代会” 代表献策 “双一流” 、 高水平大学建设   本报讯4月17日,浙江工商大学第十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下沙校区召开。在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大会正式代表、特邀代表、列席代表、学生代表等共300余人,齐聚共商学校改革发展大计。   金一斌作了题为“凝心聚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讲话。他指出,学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必须秉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校领导班子站位要高,谋划要深,担当要强;学院、部门要落实具体举措,做到责任明确、时间明确、任务明确,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抓出成效。踏上新征程,必须坚定“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又要有拿出对策的智慧和行动,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统一到想事情、谋事情、干事情上来。实现新使命,必须保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面貌,推动在全校形成人人立足岗位做贡献、人人投身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良好氛围。   金一斌强调,学校正在进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内涵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每一位商大人的事业;跻身“双一流”行列,是每一位教职工的商大梦。我们将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方针,始终把关心、维护教职工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与会代表委员要把本次“双代会”的精神,传达到每位教职员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教职员工顾大局、识大体,贯彻、落实、执行好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希望全校上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建设目标,一定能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陈寿灿作了题为“站在新的起点上开启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的工作报告。他回顾了2017年学校主要工作,指出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学校学科结构更加完善、学科布局更加优化,“大商科”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陈寿灿提出,2018年学校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打造以学科建设为主要支撑的内涵式发展体系,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优化科研管理工作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与社会各界的深度合作;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强化保障能力,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他号召全校师生在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为学校早日跻身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创建国内同类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计财处处长刘福奇对学校年度财务工作报告作了说明;发规处处长项国鹏对《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作了解释说明;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蒋志华作校十届一次教代会提案办理情况工作报告。大会书面审议了学校校务公开工作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会议期间,代表们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12个代表团分别在各分会场对《2017年学校工作报告》《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等进行了分组讨论。主席团会议随后听取了各代表团讨论情况的汇报,并对代表们提出的关于“最多跑一次”改革需要考虑基层工作实际;“重中之重学科”需要学校融合协调;研究生培养中加强导师素质教育;师资人才梯队建设压力的化解;高层次人才和普通教师考核动态化、差异化;加强对管理骨干培养,拓展职员发展空间;“两中心”“两院”的定位和融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增加社会捐赠,增强校友经费使用透明度,提升捐赠校友满意度等意见和建议表示高度赞扬。   19日下午,大会举行闭幕式。第十届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根据《浙江工商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暂行办法》对学校第十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提案进行了评选,教务处、公共事务管理处、保卫处、后勤服务中心等4个承办部门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提案》等10项提案获得优秀,在闭幕式上进行了表彰。   财务与会计学院副院长裘益政、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郑群雄、外国语学院院长柴改英、学校机关党委书记陈世伟在闭幕式上分别围绕“大商科”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作了主题发言。   学校老领导、老工会主席、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各党支部书记以及人民武装学院的党政工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李军、任志国分别主持开幕式和闭幕式。   (党委宣传部)

我校 2018 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测试完成

摘要:我校 2018 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测试完成   本报讯4月14日至15日,学校2018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测试在下沙校区圆满完成。今年,注册并提交材料的考生共有1327名,经过资格审核和书面评审,实际共有近900名考生参加综合评价测试。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三位一体”招生工作。14日下午的校长见面会上,校长陈寿灿向考生与家长介绍了学校情况,还送上“志存高远,心存感激,永不言弃,光而不耀”十六字来激励考生。学工部、教务处、国际处、招就处、团委和后勤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回答了考生及家长们关心的问题。15日一大早,校党委书记金一斌来到考场巡视,看望考官、志愿者、安保等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并对考试组织、考生引导、家长服务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下午,校长陈寿灿也到现场指导工作。   此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采用分类报名、分类评审、分类测试、分类选拔的模式。根据学科设置的规律和选考科目的要求,将所有招生专业(类)划分为经管类、文法类、理工类和信管类四个大类,总计划招生180名,其中经管类50人,文法类50人,理工类40人,信管类40人。此次综合测试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重点考察考生的沟通表达、问题分析、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能力,旨在选拔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培养潜质的人才。在考官构成中,学校除了专业教师,还聘用了实务专家,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角度来共同评价。   为落实“阳光”招生,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本次测试的命题工作严格按照高考命题“封闭入闱”的方式进行,在测试前一天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考官。测试当天,学校采取了“双盲”策略,教务处组织抽签产生各个考场的考官,招就处组织抽签 产生每位考生的考场号与顺序号,并对测试进行全程录音录像,纪检办对测试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此外,学校对各个岗位的考务人员进行严格的业务培训,确保了测试工作的规范有序。   为提供考生和家长更优质的服务,学校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增加考生与家长的服务体验。在报到环节,实施“一站式”报到手续办理,减少考生及家长的等待时间;在测试当天,提供了考场实时转播、学院专业介绍、报考政策咨询、摄影留念服务、文化校园导游等服务,用心做好家长与学校的交流,力求做到用最贴心的服务温暖家长和考生。   学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入围名单将于4月21日公布,录取工作将于7月份在高考普通类提前批次进行。   (招生与就业指导处)

学校两刊在二○一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创新高

摘要:学校两刊在二○一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创新高   本报讯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发布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召开。全国人大、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会议。会上发布了《2017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浙江工商大学主办的《商业经济与管理》和《浙江工商大学学报》与2016年相比转载成绩均大幅上升,双双进入相关学科排名TOP榜单。   报告显示,2017年度《商业经济与管理》共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3篇,被索引110篇,转载率20.9%。在包括《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在内的656种经济学类期刊中,商经转载量排第29名,转载率排第35名,综合指数排第27名。在343种应用经济学类期刊中,转载量排第24名,转载率排第22名,综合指数排第20名。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共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1篇,被索引90篇,转载率12.64%。在包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名刊在内的1150种高等院校主办的学报中,转载量排第73名,转载率排第53名,综合指数排第62名。   与2016年相比,我校两刊无论是在转载量排名、转载率及综合指数排名上均有大幅提升。在2016年度两刊均未进入相关学科TOP榜单的情况下,《商业经济与管理》三项转载指数均进入了全国经济学类及应用经济学类期刊TOP50榜单,《浙江工商大学学报》三项转载指数均进入全国高等院校主办的学报分类TOP100榜单。这充分说明了我校两刊刊载论文的质量又有了较大的提升,并得到了学术界及期刊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   据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有近100种学术系列期刊,每年从国内公开出版的近4000种期刊和报纸上搜集、精选并转载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并按学科门类进行专题化编辑出版,其统计的报刊转载排名已得到学术界和期刊界的普遍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期刊和学术研究机构的水平,成为目前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校两刊秉承“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办刊理念,坚守质量标准,积极推进专家约稿,加强特色专题和优势栏目建设,严格实行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不断提高稿件编审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杂志社)

我在学校当CEO

摘要:我在学校当CEO   日前,为期两周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简称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第三期课程结束。来自全校39个专业的80余位学生与来自教务处、财会学院、管理学院的7位导师在逼真的商战模拟中建立了4家制造企业和2家贸易公司,进行了企业运营和真实岗位体验。

我校 6 位教师入选浙江省首批 “万人计划”

摘要:我校 6 位教师入选浙江省首批 “万人计划”   本报讯 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日前公布首批浙江“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我校6位教师榜上有名,入选人数位居省属高校第二。其中,顾青教授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钱水土教授入选“人文社科领军人才”,王勋教授入选“教学名师”,傅玲琳、孙元、徐蔼婷3位教授入选“青年拔尖人才”。   2017年,浙江出台《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浙江“万人计划”),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分3个层次8个类别,有重点地遴选支持1万名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其中省级层面重点支持2000名左右,各市及省属各单位重点支持8000名左右。首批“万人计划”遴选于2017年下半年开始,全省共199人入选。   近一年来,我校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名、“千人计划”人才1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名,新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1人、“万人计划”6人、“五个一批”人才1名、“151人才工程”7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3人。此外,学校还出台“西湖学者计划”,首批遴选产生了79名“西湖学者”支持对象。   2018年,我校将继续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育工作力度,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人事处)

教育部专家来校解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摘要:教育部专家来校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本报讯4月11日,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莅临我校,专题报告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校党委书记金一斌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上,王炳林教授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从形成依据、理论来源和重大意义三个方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列举了墨子号、蛟龙号、航空母舰、南海岛礁等国人骄傲的建设成果,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特征和标志,解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及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并从“五位一体”布局、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战略、“八个明确”、十四条基本方略等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条件和主要内容。   王炳林教授特别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他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指出大学生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王炳林教授还分享了2014年教师节前夕亲历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考察的故事,寄语青年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人生信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校 6 项科技成果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摘要:我校 6 项科技成果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本报讯4月11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省委书记车俊,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等省领导出席大会。校党委书记金一斌和我校获奖代表参加大会。我校2017年度共有6项科技成果获奖。   其中,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参与单位获奖2项。顾青教授主持的"功能性乳酸菌(产细菌素、B族维生素等)在乳制品产业化中的应用"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王勋教授主持的“网络互动媒体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戴志远教授主持的“海洋多获性红身鱼类保鲜和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王彦波教授主持的“功能型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应用基础研究与作用机制”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周珏博士参与的“抗肿瘤分子靶向新药BZG和光热消融-化疗靶向治疗新模式的研究”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朱狄敏副教授参与的“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模式研究与推广”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了201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最高成果和杰出个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奖人3名;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286项,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88项、三等奖170项。

媒体看商大

摘要:媒体看商大   杭州日报、青年时报:4月11日、19日,以《浙商大助力丽水“大花园”建设为绿水青山出谋划策》等为题,报道我校与丽水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协议,双方将在未来5年内,全力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   浙江日报、杭州日报、中国新闻网、浙江卫视、钱江晚报、浙江新闻、杭+新闻、浙江24小时:4月15日、16日、17日,以《“校长见面会”助沟通升级浙商大“三位一体”测试开考》等为题,报道我校“三位一体”招生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面试。   浙江教育报:4月16日,以《高校博物馆:藏在象牙塔里的“文化富矿”》为题,报道我校浙商博物馆传承浙商精神,传播浙商故事。   中国新闻网、浙江新闻、浙江在线:4月16日、19日,以《看电影学国际法浙商大教师将思政课融入课堂》等为题,报道我校法学院教师俞佳开设的“影像中的国际法学”将课程思政讲出新意。   浙江教育频道:4月16日,以《浙江工商大学学霸情侣爱情考研双丰收》为题,报道我校杭州商学院的情侣毕波和郑诗琦双双以第一名的成绩被目标院校录取。   中国新闻网:4月18日,以《云滨社区普法活动,很好的一课》为题,报道我校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在云滨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杭州电视台、葫芦网:4月19日,以《浙江工商大学思修课用手机点名15秒搞定》为题,报道我校思政课堂创新用微信公众号点名,大大节省课堂时间。 

第02版:教代会专版

深入学习讨论若干意见, 凝心聚力做强一流学科

摘要:深入学习讨论若干意见, 凝心聚力做强一流学科 代表团分组讨论审议 代表们听取工作报告    4月17日-19日,浙江工商大学第十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下沙校区召开。会议期间,代表们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12个代表团分别在各分会场对《2017年学校工作报告》《深化综合改革 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等进行了分组讨论。在大会闭幕式上,财务与会计学院副院长裘益政、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郑群雄、外国语学院院长柴改英、学校机关党委书记陈世伟在闭幕式上分别围绕“大商科”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作了主题发言。   工商管理学科小组代表深入学习了陈校长“关于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学校领导金一斌书记出席了学习讨论会。“若干意见”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和十个抓手。意见明确指明了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推进目标,并从“大商科人才培养”、“工商法文”相融合学科特色、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高层次人才外引内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推进教学国际化、管理体制改革、“商大内涵建设”、保障机制构建等十大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证。   意见高屋建瓴,为学校各学科发展指明了奋斗的方向;系统全面,明确了工作计划与重点,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工作任务与抓手。工商管理学科是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将对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科特色目标的实现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工商管理学科的代表们对学校赋予我们的重任既感到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肩上的担子很重。   在深入解读陈校长报告和若干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学科组的代表经过讨论,提出了如下六个方面的设想:   (1)为实现国内财经大学前6名的目标,我们必须根据所依据排名系统的重要指标与国内财经类大学实现全面对标,找出我们的问题与差距,优势与特长,扬长避短,有的放矢。   (2)高层次人才引进是工商管理学科目前发展的主要短板。我们需要积极行动,筛选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分析引进我校的可能性,千方百计引进长江、杰青等高水平国家级人才。   (3)引进高水平的师资。我们要积极从海外名校、国内名校引进高水平师资,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为增强引进人才的吸引力,我们也将考虑在制度上使用优势学科经费对人才引进提供部分经费支持。   (4)在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工商管理学科要改革课堂教学范式,以不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导向,一方面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增强学生大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能力。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机制,切实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   (5)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促进教学国际化。为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工商管理学科实现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全方位国际留学生招生;为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工商管理学科将积极探索,完善相关制度,实施国际留学生教学质量工程与学位论文质量管理。   (6)完善保障机制,增加社会捐赠。工商管理学科是我校办学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拥有众多的校友。为吸引更多的校友对我校捐赠,我们要做好与捐赠经费保值增值的相关工作,增强校友经费使用的透明度,提升捐赠校友的满意度,使社会捐赠成为补充学科办学经费的重要资金来源。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中食品学科的选择

摘要: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中食品学科的选择   2018年刚开学,全校上下就掀起了学习十九大精神的新高潮,紧接着又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本次教代会上,《校长报告》和《关于深化综合改革 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里面都明确了我校近期建设推进目标。目标定的高不高?高,很高!目标变成现实的话,本次教代会在我们浙江工商大学发展进程中将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目标不要定这么高行不行?不行!形势明摆着,今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超常规发展浙江省高等教育”。“超常规”三个字充分体现了省里对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推进力度。六个方面超常规,超常规地投入;超常规地整合优质资源;超常规地开放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到浙江合作办学;超常规地建设人才队伍;超常规地推进产教融合,支撑和服务八大万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超常规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增强高校办学活力。我们应该考虑的是,等这些政策落地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去对接这些资源?其中还提到,力争5年内引进20所左右著名高校在浙江开展合作办学。现在浙江省内的考生,浙大考不上,又想留在省内,就可能会选择来工商大学读书。等在浙江合作办学的国内外名校开始招生的时候,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到那时,我们拿什么去吸引考生?还能招到像现在一样优秀的考生吗?   大家思考一下,目标定的不高行不行?这种形势下,看不到危机本身就是危机,是最大的危机。   形势面前,食品学科该作何选择?以第四轮学科评估为参照系,B-的不算,B和B+的高校有16所,A-的4所,A的1所,A+的2所。在这个参照系中,学科水平和我们相当或比我们强的高校有23所。面对如此众多的竞争对手,我们拿什么去力争一流?我们很清楚,我们的研究场地条件很好,仪器设备条件很好,学生素质很好,老师水平也很高。与目前排在前面的学科相比,我们缺的是什么呢?国家级的人才、国家级研究平台、国家级重点项目和成果。   国家级人才方面,去年,我们引进了1位双聘院士。今年我们新增了1位国家万人,2位省级万人。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继续外引内育,争取在国家杰青或长江学者等方面有所突破。   国家级平台方面,今年我们准备冲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项目和成果方面,我们主动布局,积极培育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科技部重点项目和国家级奖项。这些东西是我们的镇院之宝。没有这些重量级的东西,要想在下一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明显进步是很难的。   我们要在已经取得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学科特色,做强各个学科方向。各个方向都要进人。今年还要专程去美国进人。另外,通过做实、做强省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我们对浙江产业的服务和支撑能力,突出我们的学科特色和社会影响力。我们今年专门引进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充实我们的研究队伍。今后,这方面的人才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能否借助浙江高校教育资源整合契机,合并一个省级研究机构,以增强我们的综合竞争能力,这个事情,我们也在考虑之中。   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办学空间,与其他指标相比,国际化是相对容易做出特色的。食品学科与世界名校开展人才合 作培养的事情,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今年,梅西大学聘请我们学院的陈建设教授为他们学校的客座教授。我们一些高校还在积极聘请国外知名高校教授为客座教授的时候,我们本土的教授,也能被国外的知名高校聘请。什么是同行评价,这就是一种同行评价。我们还将继续大力推进海外博士和博士后的招生和引进,聘请海外知名教授以各种形式加盟我们学科,拓展学科视野,提升国际影响力。   建设目标已经明确,学院的党建工作也要主动适应转变,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把好方向,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优化学院各项资源配置,把最好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今年,研究生指标分配方面,我们就做了优化。在往年的基础上,从每一个导师名下分别拿回一个指标。这些指标向研究生培养质量好的、拿到国家级项目的导师倾斜,特别是向年轻的教授、副教授倾斜。   我们在力争一流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大势面前,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唯有凝心聚力,捋起袖子加油干,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如期实现目标上。

关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摘要:关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幸福是大家干出来的!学校英明决策,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将外国语言文学确立为博士点重点培育学科,顶层设计了三个学院两个研究院分而充分发展、合而团结作战的战略布局。在蒋承勇教授的带领下,相关学院历届党政班子和全体教师,不忘人才培养初心,牢记学科发展使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2003年开辟外国语言文学学科,2011年升级为一级学科,2012年获批省重点学科,2016年跻身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B类,列位全国前30%,2018年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今天,立于新的发展方位和历史起点,我们认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至少做到“1个思想共识、4条技术路线、1个全局保障”。   一、1个思想共识:   立足高远、认清形势、心存忧患、同心同德、趁势而为纵观全国49个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B+以上的共34所。如以B+为目标,我们需要追赶的是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中山大学等985和211高校,这些高校学科发展早已根深叶茂。而在省内,此次与博点失之交臂的宁波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将以更加猛烈的攻势绝地反弹,备战2020年的博士点申报。所以,新科博点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必须聚全力、加速度、出奇招、超常规,才能把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为了赢得我们在省内的绝对先发优势、增强我们与国内名校竞争的实力,我们三个学院两个研究院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精诚团结自强不息;外语学科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学校鼎力支持,加大力度引进学科方向急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不拘一格引进和培养能打硬仗的中青年学科骨干;开放思想打通和释放更多的学校资源;配套政策激发学科发展的激情和活力;创造条件积极推动高层次教学科研成果。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二、4条技术路线   第一,打造浙商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鲜明的身份标记1.立足前沿,建立外国语言文学大格局。第一“大”是“四个方向”总体布局要对接国家战略,视野大:外国文学研究要和国家文化传承战略相对接,打造全国学术高峰;外国语言学研究以语料库和话语研究为特色,为国家提供话语传播智库,进入全国视野;翻译研究直接对接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别区域研究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相结合,为国家对外交往提供政策性高端智库。第二“大”是学科内学术胸怀大,例如文学研究必须突破西方、东方的疆界,建立世界文学的宏大视野;第三“大”是学术魄力大,突破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2.主动融入大商科、以独一无二的优势,开展人无我强的交叉研究。与统计学科交叉,推进社会科学的大数据应用语言学研究,为我国政治、经济、法制、文化建设等的国际化发展提供话语智库,如《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料库建设》是本学科正在申报的国家社科重大选题,就是用大数据的方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所做的语言学努力。我们还将与复旦大学合作用大数据语言学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与兰卡斯特大学合作对威胁人类健康、环境、安全等的话语进行合作研究。外语学科还应与商务学科深度融合,开展跨文化商务语言研究、跨文化商务传播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研究、大商科语料库建设等一系列研究。   3.思辨方法驾上技术手段,变轨超车,使学科发展更快、更强。大力推动语料库语言学、计量语言学、教育统计学等大数据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大力建设语料库实验室、尽快完善眼动实验和ERP实验的条件,使语言学研究以科学的姿态直接对接国际前沿。   4.找准发力点,全力推进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国别区域研究。第二,政策先行,谋划大项目,突破语种、学院、学科,团队作战、精准发力,推动成系列的高端成果,形成商大外语学科研究的集体效应。   第三,扩大朋友圈,打造商大外语学科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   巩固申博期间我们建立的高端朋友圈,扩大学术骨干圈,培养富有潜力的年轻朋友圈。我们鼓励团队带着优质的学术成果主动走向国内外高端平台,传播商大外语学科好声音。   第四,坚持立德树人,系统提升“本-硕-博”教学体系,捍卫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生命线。   三、1个全局保障   建立与高水平学科相适应的现代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教学和教辅管理水平,使人才培养质量更上新台阶;抓高水平教师发展,使学科前进永续动力;抓高要求制度建设,使学科发展高效有序;创造性地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学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各位代表,学科大讨论的序幕刚刚拉开,愿我们的初步思考是砖,引来有建设性的玉。建设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国家战略做贡献是浙江工商大学的历史使命,是三个学院两个研究院的责任担当,让我们把握机遇、勇敢迎战、同心同德,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扎实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方便师生办事

摘要:扎实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方便师生办事   去年年初以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责成党校办、机关党委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以“三张清单一张网”为突破口,努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期,切实方便师生办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进行简要汇报。   第一大方面:目前的做法和成效   具体包括5点:1.领导重视、启动较早,“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深入人心。一是省委启动该项工作后,学校党委在省属高校率先作出了部署,我们去年年初就开始了前期的调研工作,并通过多种形式与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二是通过各种会议统一思想,去年上半年以来,校党委书记金一斌、校长陈寿灿先后在机关全体党员大会、机关全体中层干部、支部书记会议及新学期干部大会等场合,就如何贯彻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部署。三是开展大讨论。在机关中层干部分组学习研讨会及机关支部学习会上,职能部门教职工围绕如何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各个部门均结合实际,努力推进本部门相关服务事项的“最多跑一次”改革。   2.统一标准,全面梳理面向师生的审批、服务事项。参照省政府政务服务网上公布的审批、服务事项标准,从去年年初,我们就牵头各部门开始梳理“三张清单”即部门责任清单、审批清单、服务清单,在与26个部门反复对接确认后,梳理出了全校230多项面向师生的审批、服务事项。   3.主动接受监督,在全省高校率先上线“最多跑一次”校务服务网。一是去年12月5日,在校党委书记金一斌的点击启动下,230多项审批、服务事项在学校“最多跑一次”校务服务网正式上线,每件事项的办理流程、材料要求、办理负责人、办理时限等信息一目了然,将校务服务置于师生的监督下规范运行。二是“最多跑一次”校务服务网在校内网、校外网及学校官方微信都建立了链接,希望各位代表帮忙加强宣传。其中,学校官方微信登录的步骤共分三步:第一步:登录学校官方微信,第二步:点击手机下方中间的“微服务”,第三步:选择其中的“校务服务网”即可登录。大家可以体验一下,目前来看,师生关注度还不错,每件事项都有2、3000人次的查询访问量。   4.关注重点领域,积极推进“难点、堵点”解决。比如(1)科研部推进“科研绩效考核系统”平台建设,拟逐步实现科研绩效考核的网上申报、受理、审核、归档等全程电子服务,让学院科研秘书多跑、让专业老师少跑。(2)计财处推出网上预约报账以及支付宝站内缴费,大大节约师生报销时间。   5.推动跨部门联动,让数据的跑腿来代替师生的跑腿。比如(1)资产采购审批,涉及到多部门,目前资产管理处正积极牵头开发全新的资产采购审批系统,力求实现线上一条龙审批办理。(2)教师报到、离校,原来要跑十几个部门、盖十几个章,人事处牵头梳理流程后,现在只要跑人事处就可以办理。(3)中层干部和高级职称教师的因公、因私出国(境)校内审批,均已可以通过OA进行线上办理。(4)学工部梳理流程后,推出移动端新生报到、毕业生离校系统,极大简化了学生报到离校手续。(5)再比如档案馆推出24小时远程查询服务,极大方便了校友查询在校学籍档案等信息。   第二方面:存在的问题   真正的最多跑一次,应该是一件事情“最多只跑一次”而非一个部门“最多只跑一次”。要完全达到这个目标,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多部门联办事项,还有待加速推进,目前我们已和相关部门,进行了进一步沟通。二是我们的线上环境还无法完全支撑“最多跑一次”,需要通过建立学校数据中心来稳步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已给予了相应的经费保障,我们已启动对各部门工作数据的资源摸底排查工作。三是目前“最多跑一次”校务服务网的上线,主要解决了办事信息不对称问题,能线上办理的事项还不够多。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实现线上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及逐个建立线上服务等手段来保障解决。网络信息中心已纳入部门重点工作。   第三方面:深化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想法和建议   学校已发出深化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总动员。作为牵头部门,我们责无旁贷,一定认真贯彻落实。下一步,有两个方面的打算,一是目前党校办、机关党委、网络信息中心正通过到兄弟高校调研及技术论证等,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一些想法,已提出了初步方案,我们将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提交学校审核。二是我们将同各个职能部门一道,共同努力,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全力推动“最多跑一次”审批、服务事项比例的稳步上升。   各位代表,“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支持,希望大家能积极向我们提出更好的意见建议,以便能更好地推进此项工作,让学校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03版:校园生活

“三位一体” 开考, “校长见面会” 上的 16 个字很受用

摘要:“三位一体” 开考, “校长见面会” 上的 16 个字很受用 上周末是我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综合测试,在考前一天,学校专门为考生和家长安排了校长见面会,幽默的陈寿灿校长为紧张的考生减压,现场还不时地爆发出掌声和欢笑声。   为学生考生减压,考前安排“校长见面会”   下午2点不到,学生活动中心剧院二楼被考生和家长挤得满满当当。除了有校长陈寿灿,还有学校学生处、教务处、国际交流合作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和后勤中心等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参加,提前与家长和考生见面,就是为了让考生和家长更多了解学校,了解大学生活。   会上,校长陈寿灿向考生及家长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概况,并回答了考生及家长们的提问。随后,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王忠华介绍了今年“三位一体”的基本情况。他建议考生要学会对升学通道的取舍,珍惜“三位一体”测试这个机会,处理好目标学校的数量,认清志愿模式的利弊,因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通过三位一体进入学校后转专业有什么限制或者有什么要求吗?”考生家长接过话筒迫不及待地发问。   在我校,转专业政策是面向所有的学生,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综合测试的学生也一样。这个提问引发了陈寿灿校长的思考,他说,“我们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把选择权交给每一个学生,如果学生想转专业,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现场来了好多家长,那么,到底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陈寿灿校长送给同学们十六个字:志存高远,心存感恩,永不言弃,光而不耀。   此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的‘三位一体’入围的是理工类,是不是填报志愿时就一定要在这个类别中选择?”考生小陈说理工科是他的强项,但文法类他也很喜欢,“如果成绩考得不错还想填其他专业,毕竟多一个机会。”   我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王忠华说,“如果入围了理工类,填报三位一体志愿时就要在我校章程公布的理工类专业中选择。如果对文法类专业感兴趣,就只能通过普通类志愿来填报。”   王忠华说,为了适应新高考的形势和要求,学校此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采用分类报名、分类评审、分类测试、分类 选拔的新模式。根据学科设置的规律和选考科目的要求,将所有招生专业(类)划分为经管类、文法类、理工类和信管类四个大类。   互动环节结束后,一位家长非常热情的表示,这样的校长见面会形式实在贴心,校领导直接与家长面对面,解疑释惑,更增加了他们对学校的好感。“陈校长的发言给我上了一堂课,学校各方面都很符合我的期望,希望这次孩子能顺利考进浙江工商大学。”   人工智能成考试热词,综合素养是面试时考察的重点   上周日上午,“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综合测试正式开考,考生们按序入场,家长们在休息区等候。   经过一个上午的测试,11点半,第一批考生走出考场。刚走出考场的小陈和小张脸上带着笑意,显得从容而自信。来自学军中学的小陈说:“我们今天无领导小组的话题是人工智能,整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氛围都很好。我们主要是从人工智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角度开始小组讨论的。”   旁边来自青田中学的小张补充说:“在回答中,我从是什么角度来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开发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解放人类劳动。人工智能的优点是便利了人类,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科技实力,改善了生态环境;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就业压力、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人类的安全问题等。”   有问题当然要有解决的方法,小张说他们小组就开始讨论了如何解决这些弊端以及提高利处。“我们要有一些法律的限制,科学技术上的限制,还要提高作为人的各种素质,不被机器所取代。”   另一位来自临安中学的余同学在提到刚刚的面试的时候显得很活跃,由于之前导演过话剧,说起面试时落落大方,“一开始是个人陈述,还会问一些专业设想,之后就是三则材料谈谈个人的理解,我记得三则材料是北京无人驾驶、发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帮助孤寡老人。最后是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如今在生活中也经常能够看到,只要关注生活,关心热点,就能够比较出色的回答这个问题。来自海宁市高级中学的小张说:“这个问题当下比较热门,之前也了解过,且平时也有接触。从利弊两个方面,发展影响和未来趋势等作答就比较全面。”   此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综合测试形式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大致步骤为播放导语、发言准备、个人陈述、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等。学校结合大商科特色。   “重点考察考生的问题分析、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王忠华说,“学校根据分类选拔的需要,优化评委的结构组成,此次测试的面试官聘请实务导师和校友担任评委,实务专家是学校各类实习实践基地的实务导师,平时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比较多的业界精英。”   今年我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总计划数180名,其中经管类50名、文法类50名、理工类40名和信管类40名,共1198人通过书面材料评审,获得参加综合测试资格。   作为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浙江工商大学与20多个国家100余所院校合作,每年推出80余个交流项目。今年将选拔20名新生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交流,资助20000元/人。

国际法还能这样上?大学生大呼 “这样的课真过瘾”

摘要:国际法还能这样上?大学生大呼 “这样的课真过瘾”   国际法难不难学?条款是不是很难背?试试把“海外撤侨”、“国家管辖原则”、“武装冲突”些专业术语换成“看电影”、“战狼2”、“湄公河行动”,效果会怎样?看电影学国际法,这是我校法学院俞佳老师的《影像中的国际法学》课堂上真实的一幕,她的课场场满座,停过她课的学生都说“这样的课真过瘾!”   看电影学国际法,一秒接地气   “在《湄公河行动》里,大家是否注意到,犯罪嫌疑人糯康并非中国人,他作案的湄公河河段在泰国境内,最终却在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为什么会这样?接下来,我们的主角登场—— —国家管辖权,让它来解答你们的疑惑。”俞佳的这门课,叫《影像中的国际法学》,和法学院常规的“上课念理论”的方式不一样,她用播放热门电影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根据电影情节引出法律条款,让看似遥远、高大上的国际法“一秒接地气”。   已经上大二的董千千很喜欢这门通识课:“虽然我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但相对于婚姻法、著作权法、刑法来说,国际法离我们似乎最远。俞老师用电影这种特殊的方式把我们领到了国际法的面前,一边看电影一边学国际法,硬邦邦的国际条约不再生涩难懂了。”董千千说,上完俞老师的课,常常觉得意犹未尽,再去找专业书啃,加深理解,这种感觉特过瘾。   记者还了解到,这门课的作业和考试方式更特别:没有常规考卷,而是让学生们结合电影谈学习国际法的体会,电影篇目自选。有学生一交作业就是5000字,比写论文还认真。   备课时煎熬到落泪,学生转专业改学法律   “去年开学,学校欲新设一批通识课。我喜欢看电影,灵光一现有了想法,能不能让外专业的同学也走进国际法、了解国际法。”俞佳说,时值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湄公河行动》热映,联想到涉及国际法相关知识的电影不少,由于外专业的同学没有法学专业功底,如果只是常规地讲授专业理论,他们不会感兴趣,就将电影和专业课结合起来,通过电影片段去分析涉及的国际法知识点,“这既能吸引学生,又能传播国际法的专业知识,一举两得。”   她把这个想法和时任系主任、现任法学院副院长宋杰分享,宋杰表示想法很好,但前无古人,能否付诸于实践有难度。   不仅如此,院党委副书记赵恒也很支持,从课程论证到课程名称拟定,都给了俞佳很大帮助。“在教务处组织新设课程试讲那天,五位评审老师听完了试讲,都给我投了赞成票。一位老师当场表示,课程开起来后,一定会来听满课时,并积极交作业。”   上课给学生放电影,听着好轻松,其实不然,俞佳备课常常要花很长时间,她每每等孩子入睡后开始选电影挑片段,甚至煎熬到落泪:“比如《卢旺达饭店》、《辛德勒名单》均涉及最残酷的种族屠杀、武装冲突等问题。每看一遍,就像尖刀刺在心头……为了深入剖析其中与国际法有关的问题,又不得不一遍遍去看、截片段和剧照,某些镜头让我忍不住落泪,进而感慨,世界太需要国际法去规范各国的行为了!”   今年刚刚结束的转专业面试中,有数名学生在面试时谈到选过俞佳的通识课,对法律产生兴趣,萌生了转专业到法学院的想法并付之行动。“这表示我开课的目的真的达到了!”俞佳很欣慰。   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激发爱国情怀   俞佳的另一个身份是思政辅导员,给学生讲法同时,她更愿意讲情怀—— 爱国情怀。“《战狼2》、《红海行动》拍得很燃,频频出现的大使馆、撤侨,也是外交法中的重要内容。讲到大使馆时,我专门将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的 珍贵影像找出来播放。这段屈辱的历史事件发生时,同学们才一两岁,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儿。如果我们选择遗忘,那西方霸权还将继续横行,所以必须要带领大家揭开真相,铭记历史。”而讲到国际法的起源时,她会引导同学如何建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讲到国家主权问题时,也会和同学们分析台湾问题、钓鱼岛和南海问题等,润物细无声地激发起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作为国际法启蒙的一门课,《影像中的国际法学》让400多名学生深感国际法并非离我们很远,事实上,这是一门涉及古今中外的多个学科知识的包容性学科。大三的王英杰说,课后再去看电影、看国际新闻,自然而然地就能和战争罪,人道主义等国际法知识挂钩,尝试着从国家的角度、国际的角度去认识世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国际法给了俞佳和她的学生一个平台,电影给了他们一个表达途径,那么,在开放的环境中延伸思政育人,则是师生共同的收获。俞佳只是浙商大98名思政辅导员中的一员。   我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育人的理念抓教学,以文化的思维抓管理,以人文的精神抓服务,将价值引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管理服务各环节,通过“八个坚持、八个融入”,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目前,学校明确1800余位专任教师人人行动起来,契合专业,以“隐形嵌入”的方式将思想引导融入教学,并纳入教学考核。仅去年,该校就培育一批全方位德育的示范专业课程,资助数20项左右。凝炼具有商大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浙商大思政育人同心圆已逐步形成。

看一场 55 年前的胶片老电影

摘要:看一场 55 年前的胶片老电影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出现在1895年的法国,早期的电影全部都是胶片拍摄的。电影胶片从从黑白到彩色有8毫米、16毫米、35毫米、70毫米等不同尺寸。”这是新闻传播类大一学生在张雅娟老师的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这就是16mm的电影胶片,这台是我国早一批的长江牌放映机,手机照片这台是老式苏联放映机……”张雅娟老师让学生在校园内见到了这些胶片和机器,还观看了一场露天胶片电影。   张雅娟在课堂改革后,延伸了这个小课堂,叫“媒介进课堂”。她说,“媒介进课堂”是她进行课堂改革的一种尝试,是对书本知识进行延伸和补充的活动。   “通过这种类型的小课堂给学生创造现场采访和写作机会。”张雅娟说,“只有这样,课本的知识才能变得鲜活,课堂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真地被应用,知识能活学活用了,学习乐趣才会提高。” 小课堂上,学生们看到了各类胶片和放映机。张雅娟还给学生示范了胶片电影特有的“倒片子”的技术,即转动转轮,把胶片从一个盘子倒到另一个盘子,胶片要要“倒”过去,放出来的画面顺序才是正的。”   夜幕降临,讲解结束,学生们还一起观看了胶片版的《小兵张嘎》。虽然很多学生都看过电视剧版的《小兵张嘎》,但1963年胶片电影版《小兵张嘎》还是第一次看。   看着55年前的黑白老电影,现场学生们看得特别有味道。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看胶片电影,很有趣。”学生周慧煊说,看到了胶片实物和电影之后,课上的那些知识一下子就鲜活了起来。   “课上老师讲过抗战电影宣传工作的特点,当时没记住,看了胶片电影,一下子就全都理解了。”学生冯若男说,周一的《中国新闻事业概论》课上,老师已给大家讲过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当时对于老电影表现方法和在中国新闻的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通过活动,书本上的知识生动了起来,也丰富了很多。

第04版:副刊

新闻人更应该是个 “学习家”

摘要:香港传媒之行:新闻人更应该是个 “学习家”   如果2018年寒假之前你问我,我对香港的印象是什么,我会说,香港,是高档柜台里展出珠宝的闪耀光晕,是维多利亚港湾的霓虹繁华,是兰桂坊里年轻男女们推杯换盏的恣情放纵,还是王家卫电影中的花样年华般的优雅。然而在寒假的香港之行以后,你再问我我对香港的印象是什么,我会说,香港,是古老街区地上投下的斑驳树影,是盘山路上极速攀爬的双层巴士,是拥挤快速的生活节奏,更是中西方文明冲击所带来的开放视角与新闻理念。   在2018的2月份,我报名参加了香港凤凰卫视的新闻传媒项目。说起参加这个项目的初衷,其实我首先是被“凤凰卫视”这四个字吸引到的。从小我就特别喜欢看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和《鲁豫有约》,这两档节目同样是我的“媒体启蒙”,让我对媒体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寻的欲望。后来,我真的进入新闻专业,成为了一名预备新闻人,我认为自己迫切地需要体验多元的文化、拥有更宽广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的不同思想,倾听不同群体的声音,理解许多我们曾经排斥或者带有偏见的一些事物。所以,我报名参加了此次香港传媒之行。   整个项目从2018年01月31日-2018年02月06日一共七天六晚的时间,项目费、交通费(含机票)、住宿费加起来大概一万三人民币。因为我们住的酒店是香港的繁华区四星酒店,所以这个项目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因为这个实习项目是面向全国学生招收学员的,所以同伴们大多都是来自国内各个大学的传媒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家聚在一起自然很有交流的欲望。到达香港的头一天晚上,我们小组四人(之前在网上进行了分组)就一发不可收,夜谈到12点。我们的组长是辽宁大学的新闻专业研究生,他告诉我们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写的凤凰卫视,这次来带着很重的“私心”,想在凤凰卫视的食堂“偶遇”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事实证明他真的“得逞了”。   其实在香港的整个行程主要集中在“参观凤凰卫视”、“参观《大公报》”和“制作粤港澳新闻专题报道”三大主题上,所以我准备分别从这三个板块出发,整理一下我的见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些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   凤凰卫视总部大埔工业区自置办公楼新址,楼高四层,设有6个现代化演播室,环球新闻中心更拥有全球首台演播室上下飞行摄影机,最新联网全无带化制作广播系统,亚洲最高效能传输网络,以及亚洲最新360度智能主播台。最大的用于凤凰信息台的演播室有10,000平方米。   我们还体验了新闻播报录像,看似简单的一百多个字,在放松的环境下好像可以脱口而出轻松完成,而在明亮的演播厅、严谨正式的氛围下这一切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参观之后,我们与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程鹤麟在凤凰卫视三楼的会议见面,他也是这次实习项目的导师。关于新闻,关于传媒,程老有很多话要跟我交流。   程老觉得传统媒体这个行业有很多摸不到的准则,需要我们每一个媒体人去遵守与传承。但现在是自媒体的天下,以至于很多准绳都被割断,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混乱,但其实这种情况在每一种新媒体兴起时都会出现。   课堂上我们还讨论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和特点。在新媒体中,传媒人做出来的东西不再是“作品”,而是“产品”。我们是生产链上的一环,我们是新时代的传媒人,那我们不再是生产文字的“作者”,而是这个链上的产品“制作人”。现在的传媒行业门槛不再低,传媒人的专业主义品质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一次接触到《大公报》是在新闻史的课程上,这次香港之行我们也有幸实地考察《大公报》编辑部。了解了在香港一份日报的诞生全过程,观察了值班编辑记者们的工作环境。   随后,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香港资深传媒人郭一鸣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新媒体改变了什么”专题讲座。   从郭老师的话语中,我能够体会到香港的传统媒体所受到的冲击比内地还要严重。面对新媒体的发展,对于记者,网络成为最重要的消息来源和采访线索;对于编辑,没有截稿日期,24小时都是deadline,改版的意义也大大下降;对于受众,获取信息的手段与形式日新月异,随时随地参与互动;收视率与发行量不再是衡量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转发率更重要。   同时,新媒体时代使受众群体扩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亦方便了人们随时随地地阅读。网站在选材、标题和配图方面都会迎合民众,网站所展示出来的信息也会影响受众的想法。   “网民塑造了编辑,网站塑造了网民”郭老师这样总结新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在香港的一周行程中,有一项“繁重”的任务贯穿始终,那就是每个组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找一个角度来做一次新闻报道,提交5000字的专题报道和新闻专题片。   说实话,之前我们对粤港澳大湾区完全没有了解,拿到选题之后大家熬了两个通宵才把选题确定到大学生创业方面。我们了解了香港地区的创业政策,又收集了许多大湾区建立之后给大学生创业带来的相关便利。在之后的几天,我们又走访了香港的各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游走在各大校园的过程中感受到香港有别于内地的文化环境和学生状态,再来更多元化的氛围下也愈加体会到自身的某种局限性和某些不自觉的偏见。印象最深的必然是港大,其实香港大学和我想象中有点不一样,它像一座迷你的山坡。进入校门的时候还差点在“丛林”中迷路。山坡上坐落着楼栋,彼此相望。让我想象到“重庆森林”,在钢筋混凝土纵横交错的匆忙现代化社会中,自成一片森林,一片大隐隐于市的自由学术圣地。   其实一周的时间过得比较匆忙,没有办法深入仔细的体验和了解香港的整个传媒氛围。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在香港的每一步都可以印证我们这几天的心理变化以及对新闻业的认知过程。更准确的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吧。其中最触动我们的一句话就是:“新闻环境是令人沮丧的,乐在其中是可以坚持下来的。”   人们都说,“新闻人应该是个杂家”,但仔细想又不应该是杂家,他们不应该是什么都懂一点,什么学科领域都会一点,而应该是拥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如今,一个传媒人必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一个领域,掌握该领域的信息,宏观看待这个领域,再去做新闻、呈现信息。传媒人不是杂家,而是“学习家”。

风 筝

摘要:风 筝   四月有风。清明之后,谷雨之前,雨水减少,最宜放风筝。   除去八月十八钱塘潮,这是我见过桥上的人最多的时候了。三五成群嬉闹,间或两人凑对耳语,手里牵着线,线的终点是五彩斑斓,倒映在江水里,反射出一波一波跳跃的波点,宛如风筝水中游,却又镶了钻似的。桥下水流,桥上人流,双流在堤坝处交汇,像极远方的水天相接。   而记忆最深的,仍是我那只绿色的小鱼风筝。   那时的风筝,还是要用竹条撑起的,不似现在的塑料支架那般方便。几个孩子求了爸妈,凑出几块钱,飞奔去小卖部买了风筝来,你一手我一脚的组装,就像更小的时候过家家,没有一个人落下。   我家门前是没有空地的,又竖着几根电线杆、荡着几根电线,父母怕极了,遂把我们赶去远处放风筝。最近的空旷地,便是几百米外坑洼土路尽头的小田了,四周是种着树的小土道,但那也不是个极好的地方,因为这时候,麦子已经算高了,即使刻意躲着,还是会被叶子划得痒痒的,可就是那不大田间地头,放飞了小鱼的第一个梦。   趁着有风,沿着麦地中间的土坡向坡上跑,迎风而起的小鱼摇头晃脑甩着尾巴,风筝下的孩子你争我抢想要接过控制线的滑轮,没抢到的,就昂着头,仰望高空,眸子里都有亮光,一根线,一面纸,构成了对远方最初的向往。   四月的风,总是忽大忽小。有时风太大,风筝只在半空中吊着,像是鸟儿翅膀被打湿又想极力振翅高飞的模样;有时风太小,风筝更是起不来,这又恰似鸟儿被热昏了头,趴在地上不想起来的模样。大自然,哪里有那么多正好,所以孩子们只能奋力的跑,不知疲倦的跑,就算它只升起一点点,对于尚且稚嫩的孩童来说,就已经是高飞了。   小鱼的命运终结在小田旁的树上。一阵风来,线失了控制,飞奔过去缠上了树,卡在枝桠上,紧紧拥着身边的厚实。对它没了办法,再不舍也要放手。   如今啊,那对远方最初的向往已经被风化侵蚀的无影无踪,倒是我,真的走向了远方,相同的时间,依旧昂着头,仰望高空。   如今啊,看到了如诗的远方,那根长线的终点,依旧在故乡的田间地头上。   四月有风筝。

查尔斯的突围人生

摘要:查尔斯的突围人生——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查尔斯的人生就是不断突围的人生。在生活蒸蒸日上的时候,他辞掉了稳定的工作,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离家出走,这是他的第一次突围。   在巴黎学画,他囿于现代文明,感到孤独,迷茫,狂躁,最后他再次抛下一切从巴黎出走,这是他的第二次突围。   来到塔希提小岛,和当地土著生活在一起,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与原有的自我割裂,这是第三处也是最后一次突围。   这不是一个关于梦想温馨而励志的故事,只是一个违背人性和普世价值的“反面教材”,不是十八岁的少年满怀斗志地说“我要画画”,是人到中年,兢兢业业的证券经纪人,一位背负着家庭责任的父亲,丈夫,毫无征兆地脱离了原有的生活轨道。无怪乎身边人的不理解,当他妻子知道是梦想使他“出轨”,她就再也不抱任何希望了。生活的智慧告诉她,没有形体的敌人是最不可战胜的。   不是查尔斯选择了梦想,而是梦想击中了他,就像他自己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于是,他一次次自救,同时一次次突围,一个被现实武装的负荷超重的现代人,一件件脱去外衣,脱去外在的保护壳,赤裸裸、毫无保留地直面自我,走入原始丛林。满地都是六便士,他的眼里只有皎洁的明月光。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话在查尔斯身上却不起作用,他的自由,   没有枷锁。他可以抛却亲情,不顾妻儿;他可以夺走恩人的妻子,枉顾道义;他可以在完成巨型壁画后留下遗言让妻子全部焚毁……这样一个离经叛道、任性妄为的疯子,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小说中也描述了另外一位艺术家—— 施特略夫,在查尔斯的作品无人问津的时候,只有施特略夫欣赏他,崇拜他,在查尔斯贫困交加,躲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也是施特略夫搭救,查尔斯才找回了一命。可查尔斯对这个救命恩人没有感激,永远都是奚落嘲讽。施特略夫付出了满腔热情,付出金钱、住宅,甚至连自己的妻子也失去了。我始终记得小说中的一个片段:“施特略夫拜托我写封信给勃朗什,我反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写一封,他垂下了眼皮,说:‘她没有好奇心—— 对于我。’”他难道就没有自尊心吗?他有,只不过他的赤忱之心太过耀眼,掩盖了微茫的自尊。查尔斯难道毫无人性吗?当他看到人世所有的肮脏、愚昧,人性的虚伪、软弱,却要用伦理道德去粉饰太平,他觉得恶心,于是漠视、嘲讽。他在突围俗世藩篱的同时,也突围了内心的桎梏,将艺术家的个性发挥到淋漓尽致。   他走在时代的逆潮中,面目狰狞,撕开社会虚伪的面具,踩着太平洋的惊涛骇浪,踏上蛮荒之地,终于触摸到了艺术的殿堂。   这就是查尔斯的突围人生。

行摄商大 遇见华服

摘要:行摄商大 遇见华服 郑淇锴/摄 刘婧/摄 刘婧/摄 汤雨萌/摄 郑淇锴/摄 郑淇锴/摄    四月十八日,农历三月初三,是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中国华服日。这一天,以汉服为主的中华传统服饰,向世界宣扬出属于华服的风采;这一天,浙小商们是否在校园邂逅几抹不同寻常的身影?她们身着一袭华美汉裳,携历史遗韵的春风,扑面而来。

爱 国

摘要:爱 国   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诸葛亮集·后出师表》)[译文]对国家的事要恭敬、谨慎,用尽全力去做,一直到死才停止。   (点评)做任何事都要尽力才能成功,但目的是为自己还是为国家,影响是不同的。后者就算尽力者“出师未捷身先死”了,他依然永留青史。所以人是要有点理想的。   10、冀以尘露之微,补益山海;萤烛之光,增辉日月。(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译文]希望能用尘埃朝露似的微薄力量,对高山大海有益;用萤火烛辉似的微弱光芒,给日月增辉。(喻为国倾尽个人绵薄之力。)(点评)尘埃朝露,萤火烛辉,如果不是对日月山海有所补益,难道还有什么别的用处吗?个人如沧海一粟,在历史的长河里实在太过渺小,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   1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译文]为了解救国家的危难,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轻松。   (点评)回家就是永生,所有的宗教都这样定 义。但是生死关头,又有几人可以做到?这也是英雄让后辈崇敬敬仰的原因。捐躯固然有困难,出力是义不容辞的。   12、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唐·张说《破阵乐》)[译文]发誓报效国家,以邀功请赏为耻。(点评)论功行赏,也要真的有功才行啊。说易行难,发誓有什么用?还是看实际行动吧!老板都喜欢用效益说话,爱国也不仅仅是上街喊几句口号,或者在网上呼吁抵制“日本制造”就完事了。   13、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宋·司马光《司马文正公集·谏院题名记》)[译文]要牢记大事,舍弃细微之事,先办急事,缓办不急之事,一心为国家谋利而不图私利。   (点评)轻重缓急应该是这样定义的:天下事,事事都关心,举轻若重;家务事,事事不图谋,举重若轻。   14、位卑未敢忘忧国。(南宋·陆游《病起书怀》)[译文]地位卑微也不能忘记关心国家的安危。(点评)很多位卑未敢忘忧国之人联合起来,就能合成巨大的任何人都不敢小觑的政治力量,支持他信的泰国红衫军和“呛扁”的台湾红衫军都是例证。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译文]自古以来谁也不能免于一死。人应该为正义而死,留着自己这颗忠心照耀历史。   (点评)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都是名人,我辈身为普通人,不追求永垂不朽,至少让自己死而无怨、死而无憾、死而无悔吧,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可以瞑目了”。   16、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题墨梅》)[译文]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点评)俏也不争春,她在丛中笑。野百合也有春天,何况是墨梅?所以漂亮也好,清纯也罢,是金子总会发光。随着尘封历史的打开,多少无名英雄浮出水面。   17、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译 文]保住天下的事,即使一个普通人,也有责任啊!(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点评)有钱的帮个钱场,有力的帮个人场,人多力量大啊。当年抗美援朝时,梅兰芳、常香玉等戏曲艺人可都是捐了飞机的。   1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林则徐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译文]倘若有利于国家民族,应该不顾生和死。哪能因为有福就上前,有祸就躲避呢?   (点评)见好事就抢,见困难就让的人,不要说对国家不利,就是老板也不喜欢,老婆也会憎恶。   19、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救国,终为愚贱人!(清·陈恭尹《身虎射石头》)[译文]勇猛的兵士不佩剑上阵,怎么能表现出威武的风貌;男子汉不尽忠救国,永远是愚昧低贱的人。   (点评)勇敢不关乎性别,古有花木兰、梁红玉,现代有秋瑾、红色娘子军。不过勇敢和生死观、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生智慧很有点关系,所以不尽忠报国的人是愚昧低贱的小人,此话不假。

浙江工商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414次访问,全刊已有155561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