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思政教育 “磨亮” 青年底色: 你上课, 我上心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识课程开班,选报人数达800多思政教育 “磨亮” 青年底色: 你上课, 我上心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高校师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之际,我校迅速响应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下的重要成果,对思政工作与落实课堂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开设通识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   出乎意料的是,这门课程选报的学生人数高达800多人。与此同时,学校的思政课堂也在悄然改变,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把“第二课堂”建设成为“第一课堂”。   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识课人数高达800多人   进场才几分钟,可容纳近九百人的上下两层剧院就已坐得满满当当。来为学生授课的徐祥民教授上课风趣又不失严谨,时时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   “我们把‘制度’的‘制’称为‘刀制’,把‘法治’的‘治’称为‘水治’,十九大报告中提现的是两者结合的运用,但更多的是强调‘水治’。习总书记有着丰富的思想,其中的核心就是水治……”徐祥民教授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来源、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体系及体系的构成三个部分深入讲解。   听完第一节课,金融学院的学生小赵说,“法治思想贯穿国家体制始终,不管哪一个学科学习这门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并得到不小的收获。老师说的通俗易懂,让我们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也深刻认识到了法治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教务处处长厉小军谈到开课的初衷时表示,“这对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十九大精神来说是非常及时和必要,当初面向学生选课的时候,学生都十分积极踊跃,这门课受到了全校学生的喜爱,一般通识课人数大多控制在一百人,而打破常规开设八百多人的大课堂形式在浙商大还是第一次,这里我也要为我们商大学生的积极与热情点个赞!”   95后的活跃思政课堂,很接地气   “理论”、“必修”、“考前背诵”,一提到思想政治课,想必许多大学生会联想到这些词语,这些也是大学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但是,如今走进今天的大学思政课堂,这样的刻板印象正在悄然改变。   走进浙江工商大学的课堂,老师正和学生欣赏的是《中华诗词之美》和《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课堂上,大多是“95后”的身影,这是一堂大一新生的思政课。   “中华诗词之美,美在它表达的壮观和豪气。”国歌响起,同学们精神饱满地在音乐中欣赏诗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学生小吴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俯看周围的山峰,都觉得在自己的脚下的感觉我也体会过。   校党委书记金一斌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育人的理念抓教学,以文化的思维抓管理,以人文的精神抓服务,将价值引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管理服务各环节,通过“八个坚持、八个融入”,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   “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国史、了解世界,争创时代先锋,实现青春梦想。”金一斌说,学校这样的教学空间,不但让思政课教师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也吸引了不少学生加入。   在本学期,我校引进优质课程《中华诗词之美》、《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人生·人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在历史坐标上解析日本》、《中国看世界之加拿大篇》、《军事理论》课等7门课,选课人数约5000人。   于希勇老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他就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方言的形式学习和解读了十九大报告。学生们用自己的方言轮流诵读一小段报告内容,在各地方言中感受不一样的文化韵味,直呼“方言”课堂很接地气,同时,也给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如今的年轻人不是没有想法,而是需要机会。在金一斌书记看来,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不能再“墨守成规”,党的十九大精神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开放,教师发展。   把“第二课堂”建设成为“第一课堂”   如今的思政课,早已经不局限于“一间教室”“45分钟讲授”这样的“套路”,在常规的思政课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形式。开设线下讲堂,将思政教育与学生心理、求职就业相关联,充分鼓励多背景、多学科教师参与……多种多样的形式也成为改革思政教育的助推器。   对于我校这样培养商科人才的大学来说,思政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有一大部分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必须好。”金一斌书记说,“学校重视思政教育,比如今年学校还开设博雅讲堂,先后邀请了10名专家学者先后进校开讲,让思政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当中。”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带来《五四新文化的经典意义》的讲座,中国艺术研究院孙佳山先生以红色电影为专题开展《小鲜肉的粉丝文化与主旋律的未来》和前几天刚刚走进浙商大带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讲座的于丹教授等。   截止目前,全校受益面达4000余人。通过打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把“第二课堂”建设成为“第一课堂”,是落实课堂思政的有效途径。   为了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思政教学改革,参加思政实践,我校将《“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由院级升为校级,扩大影响力与参与面,为晋升为省级学科竞赛奠定基础。截至目前全校共举办《“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共八届,近三年参与人数约10000余人。   将更多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成果。在浙江工商大学,课内、课外、课程等多种形式为思政教学入脑入心。“思想是需要扎根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万甜说,“思政课不仅仅是理论,让我学到了更深刻的实践知识,我要把个人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这事关乎个人,也关乎民族与国家。”

83 名商大 “小梧桐” 圆满完成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工作

摘要:83 名商大 “小梧桐” 圆满完成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工作 商大“小梧桐”的服务获嘉宾点赞   本报讯 12月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我校选派的80名“小梧桐”学生志愿者和3名教师志愿者圆满完成了重要嘉宾接待、警卫翻译、新闻中心、记者注册报到及公共服务区等活动的志愿服务保障工作,展现了商大魅力,赢得了会务组及诸多嘉宾广泛点赞。   我校40名“小梧桐”服务于VIP重要嘉宾接待组,40名“小梧桐”服务于大会新闻中心。在为期九天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者们累计服务时长突破10000小时,20名“小梧桐”一对一接待20名重要嘉宾,9名警卫翻译小组协助翻译服务400余名与会外宾;新闻中心服务组的40名“小梧桐”累计服务1000余名与会记者,引导7场新闻发布会。每位志愿者日工作时长都超过12个小时,日步行超过2万步,秉持“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专业的服务态度,成为呈递给与会嘉宾的第一张“乌镇名片”。作为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一抹亮丽风景线,我校志愿者同全省一千多名志愿者“小梧桐”们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风采。   期间,校团委副书记张华作为志愿者代表,参与央视新闻直播,介绍了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变化以及本次大会的相关志愿服务工作,展示了我校“小梧桐”的风采。   今年6月上旬,我省启动本届大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共有7000多人报名参加,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来自全省15所高校的1240名志愿者被正式录用。志愿者们在完成了赛会相关通识课程等培训后,11月27日正式入驻乌镇开展志愿服务。   (谢晓梅)

第六届 “出境入镜” 中外学生文艺晚会圆满落幕

摘要:第六届 “出境入镜” 中外学生文艺晚会圆满落幕 美国、意大利、韩国、中国学生合演《丝路客栈》小品   本报讯 12月7日,浙江工商大学第六届“出境入镜”中外学生文艺晚会在下沙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剧院举行。校党委书记金一斌、校党委副书记任志国、副校长戴文战,与全校800余名师生共同观看晚会。   期间,举行了国际生校友会成立仪式,金一斌为浙江工商大学国际生校友会授旗。任志国为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和浙江工商大学奖学金的国际生代表颁奖。戴文战致词并将国际生社团AIS旗帜授予新任社团主席。   晚会以“牵异国情缘,汇商大情谊”为宗旨,旨在增进商大中外学生交流,提高中外学生艺术水平和艺术素养,营造商大校园平等、和谐、热情的国际化氛围,来自30多个国家的百余名国际生和中国学生同台演出。   “出境入镜”中外学生文艺晚会现场气氛热烈,中外合璧,高潮迭起。大学生们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抒发对世界和平的美好祝福,用活力四射的舞蹈演绎着青春的朝气和激情,用幽默诙谐的话剧、时尚的走秀感染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整场晚会历时两个半小时,在大合唱《相亲相爱》的优美旋律中画上了降下了帷幕,师生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激情之夜。精彩的演出展现了风格迥异的各国传统文化,拉近了中外学子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更为商大国际化校园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许育民)

商大图说

摘要:商大图说

开拓创新, 推进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更上层楼

摘要:开拓创新, 推进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更上层楼   工商管理学科是浙江工商大学“大商科”学科群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之一。1990年获得企业管理学硕士点,2003年获得企业管理学博士点,2004年获得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MBA),2005年获得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点,2009年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得会计 专业学位硕士 点(MPAcc)和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MTA),2011年获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点(MAud),2016年获得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点。企业管理学科1996年成为内贸部重点学科,1999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学科;会计学和旅游管理2009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2015年入选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2017年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006年企业管理学成为浙江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商研究中心成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成为浙江省 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浙商研究中心成为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这些平台构成工商管理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2012年第三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学科并列第29位(在115个参评学科中排名前30%),居浙江省属高校第一位。在国内其他排行榜中,工商管理学科也有相当好的表现:2016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排行榜(邱均平版)中列第19位,2017年上海软科“中国好学科排名”中列第31位。   以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为契机,工商管理学科将围绕国家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重大问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为突破口,以国际化办学为新增长点,以学科排名的提升为标杆,逐步提高学科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基于上述发展思路,工商管理学科在未来5年里将重点关注和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传承,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工商管理学科是学校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学院和重要载体。工商管理学科将在教学与科研互动融合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工商管理、会计学两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契机,发挥国家级“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等省级优势专业平台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作用,协同培养,特色发展,努力打造工商管理大平台优势学科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拓宽多种渠道,宣传杰出校友及其社会贡献,彰显学科建设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二)努力发挥各类学科建设平台的聚合作用。工商管理学科目前拥有博士学位点、重点研究基地、优势专业群平台共同组成的立体化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建设平台体系。未来5年,将进一步集聚平台优势,将“浙江省旅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建设成为我省特色鲜明的一流旅游智库,将浙商研究中心打造成为省内知名的新型智库。并进一步吸引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强化学科特色,突破重大项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现有学科平台,充分利用校院两级资源,“引”“育”结合,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育更多的年轻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同时,积极利用海外资源,构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引进海外专家和优秀博士,派送更多的教师出外进修交流和合作研究,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四)努力增加高层次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数量。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鼓励教师与海外同行的合作,重点关注浙商家族控制与公司治理、浙商组织伦理与社会责任、浙商代工升级与战略转型、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民营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新常态下的浙江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围绕前沿问题组织团队协作,希望形成有较大影响力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系列成果,争取突破国家级重大项目,增加国家级重点项目和成果奖励的数量,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保持可见度,提高学科知名度。   (五)努力拓宽国际化办学之路。抓住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在总结中加项目管理硕士1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思路,力争5年内有新的项目运行。进一步完善一级学科内部不同学院之间的协调机制,努力办好现有的3个层次的全英文授课留学生培养项目(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生,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生,国际商务、国际会计、酒店管理等专业本科生),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积极利用海外资源,引进海外专家和优秀博士,派送更多的教师出外进修交流和合作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020次访问,全刊已有156546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