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报》  

第01版:要闻

浙江省社科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 学习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摘要:浙江省社科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 学习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本报讯 12月12日下午,由浙江省社科联、浙江日报和浙江工商大学联合主办的浙江省社科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学习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全省社科界的专家学者20余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自信、社会治理、绿色发展、“一带一路”、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重要论述进行深入研讨。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谢利根在主持会议时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轨迹和发展脉络、丰富内涵和主要成果,是我们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本,对于推动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党委书记金一斌致欢迎辞并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一个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关系到这个政党的生死存亡,维系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就“深化‘两山’思想践行,加快浙江‘两山’发展”,同与会专家进行探讨。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浙江极具针对性,是新时代浙江绿色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华兴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进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主题发言。他认为,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质与目的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要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更要明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实实在在的用来解决人民问题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郎友兴教授从社会治理的角度与参会专家探讨“社会治理的中国特色之路”。他表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最根本特征,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而社会治理同民生工程紧密关联,同时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格局,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四大方式。   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光迅从“美丽中国”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推动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他表示,推动绿色发展,首先必须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其次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后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浙江开放强省”,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他认为,纵观整个发展脉络,浙江的改革开放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了生动经验,“一带一路”建设将引领浙江新一轮高水平开放。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梦云作了“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的主题发言。她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主要体现在: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彰显深刻的忧患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彰显浓厚的人民情怀;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彰显强烈的使命担当。   最后,《浙江日报》理论部副主任潘如龙表示,浙报十分重视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论新思想的学习与宣传,将继续以报纸、网站和新闻客户端这三端融合的传播格局为基础,不断改进宣传方式,大力宣传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向社会传播正能量。(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肖余春获 “孔子学院先进个人” 称号

摘要: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肖余春获 “孔子学院先进个人” 称号 图为刘延东副总理为肖余春颁奖   本报讯 12月12日,第十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西安曲江会议中心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孔子学院代表等2000多人参加此次大会。会上,浙江工商大学与比利时西弗兰德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肖余春教授被评为2017年度“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刘延东副总理亲自为肖余春颁奖。   “孔子学院先进个人”奖旨在表彰为孔子学院发展和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外方负责人。今年,孔子学院总部从全球500余所孔子学院、近千位中外方院长中共选出6位中方院长先进个人,肖余春是欧洲地区200余所孔子学院中唯一入选的中方院长。   2012年4月19日,受国家汉办派遣,肖余春履职比利时西弗兰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任职以来,他勤勤恳恳,不断开拓,在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文化传播、日常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并为促进中比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我校孔子学院得到快速发展。累计培训各类汉语学员5500余人次,HSK和HSKK考试中心目前已成为比利时最大的汉语水平考试基地,组织中国文化活动共计200余场次,参加活动的当地大中小学生及当地民众累计达11000人次,多项文化活动成为当地品牌项目,如“中国春节晚会”“中国书法展览”“中比商务研讨会”等,极大提升了当地中国艺术和文化影响力。   据悉,本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以“深化合作、创新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为主题,共举办15场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和孔子学院院长论坛,并开设孔子学院办学成就展、汉语教材展、书法文创产品展等系列活动。   我校副校长戴文战、西弗兰德大学副校长弗雷德里克,及孔子学院中外方院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二十二名学生党员受聘为我校

党的十九大精神青年宣讲团讲师

摘要:二十二名学生党员受聘为我校党的十九大精神青年宣讲团讲师   本报讯 12月13日,我校举行党的十九大精神青年宣讲团讲师聘任仪式。宣讲团首批讲师由22名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素养”的学生骨干党员组成,来自青峰人才学院临时党支部。   校党委学工部部长金锦华、校团委副书记郑晓春为首批讲师颁发聘书,相关部门负责人、青峰人才学院班主任以及三期全体学员参加了聘任仪式。   10月底11月初,青峰人才学院全体学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第一时间自发组织组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团,并赴南湖革命纪念馆瞻仰学习。回校后,学习团先后组织支部党代表参加学习会、分享会以及知识竞赛、演讲赛等,旨在读懂、读透,全面理解十九大报告这本大书。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筹备,在学校机关党委的关心与指导下,校团委牵头率先成立我校党的十九大精神青年宣讲团,聘任青峰人才学院临时党支部优秀学生党员为首批讲师。据负责人介绍,我校党的十九大精神青年宣讲团的成立,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全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的重要举措。   宣讲团已经在近期迅速行动起来,分别到社区、到学院、到班级、到寝室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带领更多的青年大学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结合宣讲实际,宣讲团还将继续聘任更多青年党团员骨干加入宣讲团。(团委)

我校教师主持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大研究计划重点资助

摘要:我校教师主持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资助   本报讯 12月6日至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2017年度项目启动会在合肥工业大学举办。我校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王海燕教授主持项目—— —“大数据驱动的全景式食品质量安全云决策公共服务平台及示范研究”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资助。该项目是我校首个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以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涉及管理、信息、医学、数理、生命、地球、工程与材料等7大学部,着重研究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理论范式、大数据资源治理机制与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决策价值分析与发现,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支撑技术,并利用总集成升华平台集成相关研究成果。该研究计划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高级别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执行期长达8年的项目群。   此次项目的成功获批,体现了我校在人才引进和科研导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凝聚高素质研究团队、培养高水平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部)

浙江省高校优秀辅导员 “校园巡讲”
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摘要:浙江省高校优秀辅导员 “校园巡讲”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本报讯 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全覆盖,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忘成长初心,牢记时代使命,12月11日下午,由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 精神—— 浙江省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活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站)在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剧院举行。浙江省教育厅宣传教育处处长薛晓飞、浙江省教育厅下沙高教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胡惠华、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党委学工部长出席活动。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志国致辞。来自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的800多名辅导员与学生代表参加巡讲会,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   任志国在致辞中指出,浙江工商大学高度重视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全校师生积极行动,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学工线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全面推进师生认真学、深入学、扎实用,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为。今天宣讲的五位优秀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最亲近的人,他们与实践紧密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辅导员的视角,用青年感兴趣的方式,用听得懂的语言,接地气地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学深悟透十九大精神,实现辅导员与学生学习全覆盖。   巡讲团成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张馨艺、浙江工商大学韩志强、浙江大学金芳芳、中国计量大学李风啸、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吴伟泉分别围绕“新时代里新矛盾,找准坐标加油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实现伟大梦想,高水平谱写浙江新篇章”“雄关漫道党建路,不忘初心跟党走”“新时代,新青年,风起扬帆正当时”主题作十九大精神宣讲,号召大家从此刻开始,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征程中,沿着“中国轨迹”、创造“中国奇迹”、创造属于自己和时代的灿烂人生。   为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的通知》要求,扎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研究宣传全覆盖,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部近期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双巡”活动,动员广大辅导员和青年学生学在一起、讲在一起、悟在一起,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促进自我学习,深化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其中,教育部组织30名优秀辅导员组成全国报告团开展示范巡讲,各省(区市)组织本地区30名优秀辅导员到省属高校开展区域巡讲。(学生处)

陈寿灿:高校要树立落实

立德树人的实践自觉

摘要:陈寿灿:高校要树立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教育事业的基本方向与使命,即教育要以优秀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等化育人才。以德育人、以德化人、以德成人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最基础的人才工程。在这项基础工程中,德育作为核心的意义自不待言。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重视、强调人才培养中的道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讲话精神不仅承袭了中华道德文化传统,而且还内蕴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德树人的时代创新要求,即要健全立德树人的系统化落实机制。我们要进行以德树人的教育,必须结合道德文化本身的实现方式以及当代中国的现实,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强化道德自觉、提升实践生活中的道德决策能力等基本方面。   以德树人,强调的是教育要培养具有高品格人才,这首先体现在道德认知水平方面。我们的道德教育在于强化人们的中国文化自觉意识,即在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中,培养人们自觉地以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及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文化身份标识,真正确立全民意义上的文化自信。这种道德自觉教育与强化有着积极的文化意义。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最终须体现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道德困境中的合理道德决策与道德行动能力。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教育本身的改革与创新也是当代中国教育与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媒体看商大

摘要:媒体看商大 浙江教育报:12月11日,以《浙商大:始业教育从“纸上”到“掌上”》为题,报道我校自主研发手机智能学习平台。 浙江教育频道:12月12日,以《“最美接力”:10年、300人、累计15000小时》为题,报道我校“小贝”团队以丽水十年支教项目成功入围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中国大学生在线举办的2017年“喜迎十九大最美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 浙江在线:12月13日,以《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理论武装的重要文献》为题,报道我校、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浙江日报社联合在杭州召开省社科理论界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座谈会,来自省内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近20名专家学者座谈交流。 杭州电视台:12月16日《明珠新闻》以《英语四六级刷分有必要吗?》为题,采访我校师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分析和感受。 人民网、钱江晚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在线、浙江教育频道、钱江今日下沙、浙江E教育:12月8日、10日、12日、18日,分别以《纪录片首映礼开到课堂上浙商大新闻系教改:用纪录片讲好“浙江故事》等为题,报道我校新闻1501班在《纪录片专题研究》课上举行了学生原创纪录片首映活动,课改又迈出新一步。 浙江教育报:12月18日,以《浙商大区校合作共筑创业平台》为题,报道我校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进行战略合作。 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浙江教育报、中青在线:12月18、19日,分别以《30年会计教学经验“画”成教材 一本漫画书进了大学课堂》等为题,报道我校财务与会计学院教授陈引自编《画说会计》,以手绘漫画与文字解释相结合使会计学不再枯燥。 人民网:12月18日,以《让思修课场场爆满的“戴老师”做直播了1.7万学生在线听讲》为题,报道我校戴道坤老师执教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没有刻板和说教,用案例和故事使学生爱上这门课。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浙青网、浙江24小时、之江吹风:12月14日、15日、18日、19日,分别以《浙商大:思政教育“磨亮”青年底色》等为题,报道我校新开设的通识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仅两天,选报的学生就超过800人。

第02版:综合新闻

思政教育 “磨亮” 青年底色: 你上课, 我上心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识课程开班,选报人数达800多思政教育 “磨亮” 青年底色: 你上课, 我上心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高校师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之际,我校迅速响应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下的重要成果,对思政工作与落实课堂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开设通识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   出乎意料的是,这门课程选报的学生人数高达800多人。与此同时,学校的思政课堂也在悄然改变,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把“第二课堂”建设成为“第一课堂”。   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识课人数高达800多人   进场才几分钟,可容纳近九百人的上下两层剧院就已坐得满满当当。来为学生授课的徐祥民教授上课风趣又不失严谨,时时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   “我们把‘制度’的‘制’称为‘刀制’,把‘法治’的‘治’称为‘水治’,十九大报告中提现的是两者结合的运用,但更多的是强调‘水治’。习总书记有着丰富的思想,其中的核心就是水治……”徐祥民教授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来源、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体系及体系的构成三个部分深入讲解。   听完第一节课,金融学院的学生小赵说,“法治思想贯穿国家体制始终,不管哪一个学科学习这门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并得到不小的收获。老师说的通俗易懂,让我们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也深刻认识到了法治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教务处处长厉小军谈到开课的初衷时表示,“这对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十九大精神来说是非常及时和必要,当初面向学生选课的时候,学生都十分积极踊跃,这门课受到了全校学生的喜爱,一般通识课人数大多控制在一百人,而打破常规开设八百多人的大课堂形式在浙商大还是第一次,这里我也要为我们商大学生的积极与热情点个赞!”   95后的活跃思政课堂,很接地气   “理论”、“必修”、“考前背诵”,一提到思想政治课,想必许多大学生会联想到这些词语,这些也是大学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但是,如今走进今天的大学思政课堂,这样的刻板印象正在悄然改变。   走进浙江工商大学的课堂,老师正和学生欣赏的是《中华诗词之美》和《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课堂上,大多是“95后”的身影,这是一堂大一新生的思政课。   “中华诗词之美,美在它表达的壮观和豪气。”国歌响起,同学们精神饱满地在音乐中欣赏诗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学生小吴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俯看周围的山峰,都觉得在自己的脚下的感觉我也体会过。   校党委书记金一斌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育人的理念抓教学,以文化的思维抓管理,以人文的精神抓服务,将价值引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管理服务各环节,通过“八个坚持、八个融入”,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   “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国史、了解世界,争创时代先锋,实现青春梦想。”金一斌说,学校这样的教学空间,不但让思政课教师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也吸引了不少学生加入。   在本学期,我校引进优质课程《中华诗词之美》、《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人生·人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在历史坐标上解析日本》、《中国看世界之加拿大篇》、《军事理论》课等7门课,选课人数约5000人。   于希勇老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他就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方言的形式学习和解读了十九大报告。学生们用自己的方言轮流诵读一小段报告内容,在各地方言中感受不一样的文化韵味,直呼“方言”课堂很接地气,同时,也给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如今的年轻人不是没有想法,而是需要机会。在金一斌书记看来,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不能再“墨守成规”,党的十九大精神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开放,教师发展。   把“第二课堂”建设成为“第一课堂”   如今的思政课,早已经不局限于“一间教室”“45分钟讲授”这样的“套路”,在常规的思政课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形式。开设线下讲堂,将思政教育与学生心理、求职就业相关联,充分鼓励多背景、多学科教师参与……多种多样的形式也成为改革思政教育的助推器。   对于我校这样培养商科人才的大学来说,思政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有一大部分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必须好。”金一斌书记说,“学校重视思政教育,比如今年学校还开设博雅讲堂,先后邀请了10名专家学者先后进校开讲,让思政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当中。”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带来《五四新文化的经典意义》的讲座,中国艺术研究院孙佳山先生以红色电影为专题开展《小鲜肉的粉丝文化与主旋律的未来》和前几天刚刚走进浙商大带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讲座的于丹教授等。   截止目前,全校受益面达4000余人。通过打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把“第二课堂”建设成为“第一课堂”,是落实课堂思政的有效途径。   为了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思政教学改革,参加思政实践,我校将《“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由院级升为校级,扩大影响力与参与面,为晋升为省级学科竞赛奠定基础。截至目前全校共举办《“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共八届,近三年参与人数约10000余人。   将更多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成果。在浙江工商大学,课内、课外、课程等多种形式为思政教学入脑入心。“思想是需要扎根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万甜说,“思政课不仅仅是理论,让我学到了更深刻的实践知识,我要把个人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这事关乎个人,也关乎民族与国家。”

83 名商大 “小梧桐” 圆满完成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工作

摘要:83 名商大 “小梧桐” 圆满完成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工作 商大“小梧桐”的服务获嘉宾点赞   本报讯 12月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我校选派的80名“小梧桐”学生志愿者和3名教师志愿者圆满完成了重要嘉宾接待、警卫翻译、新闻中心、记者注册报到及公共服务区等活动的志愿服务保障工作,展现了商大魅力,赢得了会务组及诸多嘉宾广泛点赞。   我校40名“小梧桐”服务于VIP重要嘉宾接待组,40名“小梧桐”服务于大会新闻中心。在为期九天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者们累计服务时长突破10000小时,20名“小梧桐”一对一接待20名重要嘉宾,9名警卫翻译小组协助翻译服务400余名与会外宾;新闻中心服务组的40名“小梧桐”累计服务1000余名与会记者,引导7场新闻发布会。每位志愿者日工作时长都超过12个小时,日步行超过2万步,秉持“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专业的服务态度,成为呈递给与会嘉宾的第一张“乌镇名片”。作为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一抹亮丽风景线,我校志愿者同全省一千多名志愿者“小梧桐”们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风采。   期间,校团委副书记张华作为志愿者代表,参与央视新闻直播,介绍了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变化以及本次大会的相关志愿服务工作,展示了我校“小梧桐”的风采。   今年6月上旬,我省启动本届大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共有7000多人报名参加,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来自全省15所高校的1240名志愿者被正式录用。志愿者们在完成了赛会相关通识课程等培训后,11月27日正式入驻乌镇开展志愿服务。   (谢晓梅)

第六届 “出境入镜” 中外学生文艺晚会圆满落幕

摘要:第六届 “出境入镜” 中外学生文艺晚会圆满落幕 美国、意大利、韩国、中国学生合演《丝路客栈》小品   本报讯 12月7日,浙江工商大学第六届“出境入镜”中外学生文艺晚会在下沙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剧院举行。校党委书记金一斌、校党委副书记任志国、副校长戴文战,与全校800余名师生共同观看晚会。   期间,举行了国际生校友会成立仪式,金一斌为浙江工商大学国际生校友会授旗。任志国为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和浙江工商大学奖学金的国际生代表颁奖。戴文战致词并将国际生社团AIS旗帜授予新任社团主席。   晚会以“牵异国情缘,汇商大情谊”为宗旨,旨在增进商大中外学生交流,提高中外学生艺术水平和艺术素养,营造商大校园平等、和谐、热情的国际化氛围,来自30多个国家的百余名国际生和中国学生同台演出。   “出境入镜”中外学生文艺晚会现场气氛热烈,中外合璧,高潮迭起。大学生们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抒发对世界和平的美好祝福,用活力四射的舞蹈演绎着青春的朝气和激情,用幽默诙谐的话剧、时尚的走秀感染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整场晚会历时两个半小时,在大合唱《相亲相爱》的优美旋律中画上了降下了帷幕,师生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激情之夜。精彩的演出展现了风格迥异的各国传统文化,拉近了中外学子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更为商大国际化校园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许育民)

商大图说

摘要:商大图说

开拓创新, 推进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更上层楼

摘要:开拓创新, 推进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更上层楼   工商管理学科是浙江工商大学“大商科”学科群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之一。1990年获得企业管理学硕士点,2003年获得企业管理学博士点,2004年获得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MBA),2005年获得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点,2009年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得会计 专业学位硕士 点(MPAcc)和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MTA),2011年获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点(MAud),2016年获得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点。企业管理学科1996年成为内贸部重点学科,1999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学科;会计学和旅游管理2009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2015年入选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2017年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006年企业管理学成为浙江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商研究中心成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成为浙江省 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浙商研究中心成为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这些平台构成工商管理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2012年第三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学科并列第29位(在115个参评学科中排名前30%),居浙江省属高校第一位。在国内其他排行榜中,工商管理学科也有相当好的表现:2016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排行榜(邱均平版)中列第19位,2017年上海软科“中国好学科排名”中列第31位。   以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为契机,工商管理学科将围绕国家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重大问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为突破口,以国际化办学为新增长点,以学科排名的提升为标杆,逐步提高学科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基于上述发展思路,工商管理学科在未来5年里将重点关注和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传承,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工商管理学科是学校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学院和重要载体。工商管理学科将在教学与科研互动融合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工商管理、会计学两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契机,发挥国家级“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等省级优势专业平台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作用,协同培养,特色发展,努力打造工商管理大平台优势学科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拓宽多种渠道,宣传杰出校友及其社会贡献,彰显学科建设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二)努力发挥各类学科建设平台的聚合作用。工商管理学科目前拥有博士学位点、重点研究基地、优势专业群平台共同组成的立体化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建设平台体系。未来5年,将进一步集聚平台优势,将“浙江省旅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建设成为我省特色鲜明的一流旅游智库,将浙商研究中心打造成为省内知名的新型智库。并进一步吸引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强化学科特色,突破重大项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现有学科平台,充分利用校院两级资源,“引”“育”结合,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育更多的年轻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同时,积极利用海外资源,构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引进海外专家和优秀博士,派送更多的教师出外进修交流和合作研究,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四)努力增加高层次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数量。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鼓励教师与海外同行的合作,重点关注浙商家族控制与公司治理、浙商组织伦理与社会责任、浙商代工升级与战略转型、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民营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新常态下的浙江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围绕前沿问题组织团队协作,希望形成有较大影响力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系列成果,争取突破国家级重大项目,增加国家级重点项目和成果奖励的数量,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保持可见度,提高学科知名度。   (五)努力拓宽国际化办学之路。抓住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在总结中加项目管理硕士1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思路,力争5年内有新的项目运行。进一步完善一级学科内部不同学院之间的协调机制,努力办好现有的3个层次的全英文授课留学生培养项目(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生,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生,国际商务、国际会计、酒店管理等专业本科生),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积极利用海外资源,引进海外专家和优秀博士,派送更多的教师出外进修交流和合作研究。

第03版:校园生活

思修课场场爆满的 “戴老师” 做直播了, 1.7 万学生在线听讲

摘要:学校借助“互联网+” 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建设思修课场场爆满的 “戴老师” 做直播了, 1.7 万学生在线听讲   白皙的肤色搭配一口洁白的牙齿,方脸浓眉大眼,无框眼镜,戴道昆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阳光很正气。近日,他出现在浙江工商大学广播电视台“商大侃客”节目,给学生做了一堂思政课直播,分分钟圈粉,有学生说,这堂课是政治课更是人生课。   戴道昆老师对衣着的态度比较随性,找不到要对自己刻意雕琢的一丝讯号。一件蓝色衬衫、外套是黑色,搭配一条西装裤,黑色的正装皮带和同样黑色的圆头皮鞋。如果换掉其中的裤子和鞋子样式,他也是可以在校园里被拍到时尚街拍中。   不过,在大学校园里,戴老师认为自己的优势还是重内涵,扬正气。与他所执教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互呼应,但他的思修课,没有刻板和说教,而是满满的案例和故事,有趣的课堂,学生把他捧成了商大的明星。   直播:1.7万余名学子在线听讲5分钟内报出40个学生名字   在浙商大综合大楼10楼的广播台演播室里,两名学生主播协助戴道昆老师,一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开讲了,主题是“如何过好大学生活”。这节课计时一个小时,共计1.7万余名学子在线听讲,从“一名稳当当的学霸如何学习”的话题单刀直入。   学生说“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对于这句话,戴道昆老师立马接上,“‘学’字好写,想‘霸’就要愿意付出,不然天上会掉馅饼吗?律,想成为学霸不自律,成才就无从谈起。”显然,书本上理论悄然间就被他带上口。 一名新闻专业的大一女生通过直播平台向戴道昆老师发起提问,问题竟是“踏入象牙塔多年后会不会散失人生目标”,这也倒逼在座同学“自省吾身”。对此,戴道昆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急着寻找人生的意义、不要总想着只当主角,青年学子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的路,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道,也许到了某个时候,“意义”像种子一样萌发,只不过要静待时机。   话刚落音,直播平台里,鼓掌的表情一个个跳出来,瞬间评论也开始刷屏,还有学生发出自拍照来考验老师的熟悉度。   “每次上课喜欢坐在教室第二组倒数第三排靠左边第一个位置,你是会计一班的小马。”戴道昆看一眼就描述出学生的特征,他盯着直播屏幕前的学生留言,嘴角一抿一抿地保持在45°上扬状。   戴道昆记性特别好,曾经在一个教室里有40个学生,他能在5分钟内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完整的报出来。所以上课时,他一般不用点名册就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   “在我手机里给每个班级做了一个学生通讯录,有学生的联系方式,还有每个学生的照片,还会把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学习习惯记下,教会他们的前提先要了解他们。”戴道昆说,“这门课和一般的智育课程不一样,德育讲究的是思想的交流,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交融,学生认可我、接纳我才能接纳我的课,这对德育课程的教授与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每课堂主题都会精心设计践行充分的讨论   转到课堂上,戴道昆老师每节课都会给同学们一个讨论话题:这节课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道德”,下节课是“仁爱文明”……但他在讲述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的同时,还谈及了它们的现实意义,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照进行解读。   从高中开始对政治课不感冒的刘倪在听了戴道昆老师的课后却能让她获得强烈的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那些字我一直都是死记硬背,但戴老师他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时候让我们把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他和以前的老师不也一样,课堂上给足了讨论的时间。”   “每课堂主题我都会精心设计,就是为了加强对思想教育的提升,对大学生活的引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这些都和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戴道昆希望通过这些话题,帮助学生走在社会前端,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自身成长。   每个学期思修课的第一课上,戴道昆都喜欢提早一个小时到教室观察学生,并用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二字来看待迟到问题:“我不会点名,因为守时是一个诚信问题,我的建议是提前来教室,因为那样永远不可能迟到。”   戴道昆的课一节最多约有上百个人听,几乎每一课都是全勤。为了不迟到,学生也挺不容易。他的课是在学校最东边的F教学楼,是晚上6:30开始,而之前有学生下午的课到6点从学校西边的操场下课。他们要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穿越几乎整个校园去听课,中途还要解决晚餐。   “跑也是来不及,只有骑上自行车,最后在教室门口啃了两个面包。”学生小陈笑着说,“秉承戴老师的原则依然是‘不能影响他人听课’。”   能让学生自觉“赶场”听一堂思想政治课,除了课上的内容让学生收益,老师的个人因素,也不可忽视。   教学过程同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有了很大改变,在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可以通过直播在线观看讲课、看重播完成知识性、概念性的内容学习,还能在微信直播平台中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讨论,在任何时候均可查阅相关材料。互联网平台上,思政课由“教好带动学好”向“好学带动学好”转变。   戴道昆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国媒体把它称为中国奇迹。我们可以把这些中国奇迹背后的一些体制化、理论化的东西总结、概括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去了解我们中国的一种思想或者意识形态。中国不仅要经济商品、科技产品的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话语’走向世界,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

纪录片首映礼开到课堂上新闻系教改: 用纪录片讲好 “浙江故事”

摘要:纪录片首映礼开到课堂上新闻系教改: 用纪录片讲好 “浙江故事”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民间曲艺、千岛湖移民、卖菜夫妇的日常……共同讲述的“浙江故事”一齐出现在大学课堂的时候,纪录片首映礼首次开到教室里的时候,不但让大学生们眼前一亮,更意味着浙江工商大学新闻系的课改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学生当导演,课堂变首映礼   12月7日,由浙江工商大学新闻系主办的名为“微视角,大情怀”原创纪录片首映活动举行。此次展映的四部作品《指尖艺术,剪纸成画》、《小热昏:说不尽的杭州腔调》、《邵长华》和《两个人的菜摊》,全部由学生自编自导,四部片中,有三部是新闻1501班的学生自主创作,一部由新闻1401班的学生和小伙伴共同创作。而在评委席中,不但有学校领导、系主任,还从《杭州日报》、著名的视频出品方“二更”请来了专业导演、摄影人,让这次首映礼专业性更强、含金量更高。   首先登场的是《指尖艺术,剪纸成画》。浙江桐庐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剪纸之乡”。《指尖艺术,剪纸成画》就从浙江桐庐的胡家芝剪纸艺术馆开始说起,通过对其历史、作品的介绍,将桐庐剪纸的整个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呈现在观众眼前。片中展现了桐庐著名的剪纸艺人华金娟老师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剪纸艺术与当代题材进行融合,让桐庐的剪纸艺术在新时代也大放异彩的创新过程。校党委副书记李军认为这部纪录片情感细腻,将桐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镜头记录的方式推向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发扬文化的作用。   唱“杭州腔调”,展人文关怀   名为《小热昏:说不尽的杭州腔调》的纪录片引起了现场观众评委的极大兴趣。小热昏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传统吴语曲艺谐谑形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是一种马路说唱艺术。始于清光绪年间。“小热昏”本意是一个人因发高烧热昏了头而胡言乱语,以该词汇命名的曲艺则是“满嘴荒唐话”的说唱艺术。“小热昏”目前有部分演员活跃在舞台上,但大都年事已高,急需培养接班人,且大量传统曲目也需要记录和整理,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正是从引起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的角度出发,《小热昏:说不尽的杭州腔调》不仅向观众传达了一种民间艺术的历史,更通过采访三代“小热昏”的传承人,展现了“小热昏”的具体表演形式与其在当代的传承情况,诉说着这部片子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在“小热昏”这种看似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中,包含着说不尽的杭州腔调。顾敏雅同学是主创人员之一:“虽然拍摄过程早起采访,熬夜剪视频,成员们一直在奔波,但能通过片子展现‘杭州腔调’、使大家关注民间曲艺,再累,我们也觉得值了。”   课改走向社会,讲好“浙江故事”   浙商大新闻系主任李蓉老师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在谈到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说,这是课改成果的一部分:“《纪录片专题研究》这门课我上了七年,一直在探索怎么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一直思考纪录片如何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服务地方经济,讲好浙江故事。今年能够在这里举办这样的首映活动,是我多年的心愿。”   走出教室,把镜头对准浙江大地;回归课堂,把纪录片呈现给师生,让众多参与拍摄的大学生们学会了用“第三只眼睛”发现浙江、纪录浙江。杨妍同学说:“短短10分钟,承载着我们小组全体同学的努力。很开心可以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的作品得以呈现,得到院校领导以及业界人士观赏点评并在观影后给予我们中肯的指导与建议,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鼓励。”纪录片的摄制,让人对家乡、对浙江爱得更深沉。   通过嘉宾投票,《小热昏:说不尽的杭州腔调》斩获最佳原创纪录片奖,《邵长华》、《指尖艺术,剪纸成画》和《两个人的菜摊》获得优秀奖。   杭州日报摄影部主任王毅对此评价道:“用纪录片讲述浙江故事是时代背景下的非常出色的一个选题。这次参展的四部纪录片都与浙江有关,都以各行各业的小人物为切口,是非常成熟的选题能力的体现。本科生能把片子的完成度做到如此高水平,很不错。看到大学生对行业的热爱与对社会的情怀真令人欣慰。”

后勤服务中心公寓科长苏闽建: 学生世界里的温情暖叔

摘要:后勤服务中心公寓科长苏闽建: 学生世界里的温情暖叔   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们很幸运,在他们身边,有一位温情暖叔,给予他们不求回报的关怀,让他们心里充满温暖的力量。   这个人,就是后勤中心公寓科长苏闽建老师。从1991年进入高校工作,2000年到了浙江工商大学后勤服务中心工作,苏闽建老师先后在校园饮食服务、公寓管理、物业管理三大中心都工作过,现在主要服务于公寓管理工作。   苏闽建始终带着一颗“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服务于校园后勤工作中。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却能先后在后勤三大中心里工作,胜任得了其中的工作。可以说,每一次转换工作的领域,都是要从头学起,对他来说,学习到新的知识是一件开心的事。   “让高校公寓也发挥育人的作用。”现在主要服务于公寓管理工作苏闽建今年暑假带头自行装修了学校22和23、24和25幢寝室大厅。从设计装修图纸、施工到后来的软装修都是他一手操办,充分发扬了他在维修管理方面所积累的经验。   但是怎么才能装修出年轻人所喜欢的风格呢?常常跑装修市场的苏闽建知道年轻人都喜欢宜家风,所以他特地跑去宜家买了装修材料,像大厅里的桌椅等家具都是苏老师一伙人亲手组装起来的。   “我觉得装修前后还是有了很大的差别,之前就是几张简单的沙发和茶几,和其他寝室没什么区别。但现在感觉很温馨,好几个朋友来我们寝室楼的时候都表示觉得我们楼大厅高大上了很多。”住在25幢的学生张乐说。

谭清端: 创业就像养孩子
要用心先养大

摘要:谭清端: 创业就像养孩子要用心先养大   2010年前,谭清端没有想过要创业,和大多数70后一样,在大学校园中安心读书,毕业后踏入工作的轨道。之后,他先后在东方通信、UT斯达康、摩托罗拉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和人脉的他,头一回产生了创业的念头。   2011年,他离开了原来工作的外企,放弃了较高的薪水和优良的环境,一头扎进了创业者的江湖,原因是他看到了所在职位的天花板。基于前几年的积累和发展,2016年公司实现了大幅盈利。   刚创业的两年是最为艰苦的时期,谭清端先后开了两家公司,第一家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与他合伙的朋友撤资离开,同时公司也遭遇了现金流的问题,不得不放弃这个公司。之后他开了第二家公司,开始二次创业。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贷款给员工发工资。”谭清端说,创业前期,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公司的钱已经不够给员工发工资,“不给员工发工资,总归是说不过去。我以自己的名义向银行贷款,不让公司欠款的情况下解决了工资问题。”   谭清端说,创业就像养孩子,要用心把它养大,不能总期盼着赚钱。   2014年,谭清端重新组建团队,开创了现在的公司:浙江群硕电子有限公司,专营互联网云平台—— 用他的话讲,就是聚焦。总结了前面的教训,谭清端开始专注于眼前这一壶水,细烹慢煮。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2017年,公司的运营已经到了稳中求进的阶段。   “我出来创业就没想过要回头。”谭清端说,选择创业,就等于放弃了安逸的过去和原有的平台,“创业有创业的快乐,虽然不一定能赚钱,但你依旧有所收获。”   谈起大学生创业,谭清端认为,大学生创业有多种形式:“在朋友的公司帮忙,自己开一家打印店,或是做些小生意,我认为这都叫创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色。”虽然,现在国家倡导全民创业,但他仍旧觉得,人们应当把生存当作第一要素,如果创业无法保证生存,那么创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想着一毕业就要去创立公司是非常不现实的。”   对于大创群体,他建议大学生们可以依托一些创业机构,依靠机构提供的创业基金和平台可以降低风险;同时也要关注政府政策,实时了解创业氛围。他鼓励大学生“走出去”,多了解新闻,与人交流,不能整天“窝在寝室”。   作为校园MBA校友之一,谭清端支持校园创业。前不久,学校有一支大学生创业团队由于资金问题无法继续创业项目,他主动提供资金,帮助创业团队维持生存。

第04版:副刊

浙江工商大学首届教学卓越奖候选人风采展

摘要:浙江工商大学首届教学卓越奖候选人风采展   为表彰品德高尚、教学优秀、教育实践卓有成效的一线教师,重点奖励对教学改革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具有高尚师德和职业操守、关爱学生成长、并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等方面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教师,营造全校尊师重教、潜心教学的教学文化和育人氛围,经校友倡议,我校设立“教学卓越奖”,自2017年4月21日启动教学卓越奖评选工作,经个人申报、专家初评,共选拔出15名选手进入教学卓越奖评选决赛。   江辛,男,副教授,现任章乃器学院、创业学院院长。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24年,曾获得校“教坛新秀”和省级“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主持多项省级教改项目,教研效果与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1、“醉心于教”,课堂教学效果和教改成果卓著,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连续多年教学业绩评价为A等;以“教师引导、企业介入、学生沉浸”为特色的教改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痴心于育”,在言传和身教中践行立德树人使命而不求回报。多年教学生涯中,始终将教书与育人结合在一起,用爱心感染学生,以诚心引领学生成长,为学生推荐大量就业机会,多次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奖。   3、“尽心于职”,为教学中心地位和教学梯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提出并实施“一体两翼”的工商管理专业群协同发展构想,推进本科专业平台和教学团队建设,探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4、“热心于创”,双创教育理念先进,成效显著。主导设计了教工路校区“创业园区+创客商学院+创投基金”和下沙校区“一园多点、有核无边”的浙商大创业教育新模式;全国首创“创业管理微专业”;成功组织申报了全国双创教育百强高校。   陈宜治,男,副教授,现任统计与数学学院统计系副主任(主持工作),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23年。曾多次获得教师教学奖项,常年指导统计调查大赛、国家挑战杯和数学建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1、传道授业,不限于三尺讲台。承担多门全校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钻研新教学模式,引入新教学手段,推进“翻转课堂”在内的改革措施。在专家听课中,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在学生教师评分中,每学期都名列前茅,获多个项目一等奖。   2、解惑辅导,鼓励更上一层楼。曾说:“我上课的一个好处就是,售后服务好。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找我。”耐心辅导考研同学,助学生一臂之力。   3、以身作则,积极传播正能量。开学第一节课,会播放《感恩的心》,会进行15分钟左右价值观的教育。在课程中经常举一些正能量的例子,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治哥”。   4、奉献爱心,诠释社会责任感。主动关心学生成长,肩负成长导师的角色。与同学相处融洽,倾听学生的心声,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予以分析和指导。   孙元,男,教授、博导,现任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兼MBA学院副院长、企业组织与战略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任教期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   1、师德高尚,热爱教学,积极教改,表现优秀。荣获浙江工商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教师,近4年教学业绩考核均为A等。“教师引导,企业介入,学生沉浸”的《企业管理诊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了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严谨治学,教研融合,理念先进,成果突出。注重教学和科研结合,知行合一,积极探索新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提升教学效果,主持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改成果发表在国际计算机教学权威期刊《Computers &Education》(SSCI和SCI同时检索,影响因子2.775)和国际信息管理权威期刊《Information& Management》(SSCI和SCI同时检索,影响因子1.788)上。注重一手实践案例教学改革和教学案例开发,以第一作者撰写教学案例入选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3篇。   3、关心教师,关爱学生,服务社会,成绩斐然。近三年连续获校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导师。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创新项目2项,省新苗人才项目3项,校创新项目27项等;指导学生获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三等和银奖各1项、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三等奖1项、浙江省大学生经济管理案例分析邀请赛二等奖1项、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银奖1项、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一等、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等奖项。   杨欣,男,副教授,现任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酒店管理系主任,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31年,浙江工商大学“商李芳华我最喜爱教师”十佳教师、最具人气教师,获浙江工商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工商大学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导师”等荣誉称号。   1、以人格魅力和教学态度吸引学生。教学态度认真、积极,教学风格幽默趣,讲解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教学手段多样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深受本科生和留学生的喜爱。以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以高超的教学水平折服学生,以真挚的情感投入感动学生(督导报告69期)。   2、科技项目指导成果丰硕。指导学生在“希望杯”、“新苗”、“电子商务竞赛”“浙江省大学生经济案例模拟大赛”、“亚太旅游组织(PATA)挑战赛”等竞赛中获诸多奖项。今年指导学生参加法国左岸杯品酒大赛,战胜清华、复旦、首尔等大学,获中国区冠军,并在法国拉菲酒庄决赛中获得理论比赛第一名。中国日报、钱江晚报等媒体均两次做了整版跟踪报道。   3、讲团结,讲大局,讲奉献。在新专业建设中不记名不计利,以服务于学科发展和学院建设大局为重,仅用三年时间,2016年酒店管理专业排名就在全国111所高校中名列第四(武书连排名)。   4、学术研究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在旅游接待业方面有独到研究,擅长饭店、乡村旅馆及特色餐饮的市场分析、经营管理以及营销策划。担任多家酒店总经理,2015年先后接待过朱镕基、温家宝、吴学谦等三十几位党政军领导,并获朱镕基总理亲笔题词。   项益鸣,男,博士,副教授,现任管工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曾获浙江工商大学首届“十佳教师”、“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2016年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在省级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并主持省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2017年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特等奖,实现我校历史突破。   1、博采众长,精雕细琢。在吸取30多位包括“新东方”、浙江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高水平教师的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学科的特点,摸索出一套“课前备课是生产,课中讲课是销售,课后交流是服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根据教学过程的录音,同学的现场反应,不断调整讲课内容及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入职13年,在每年都有大一课程的情况下,教学业绩考核为12个A,一个B。曾有学生撰写博客《写给项益鸣老师》表达对项老师认真教学的感谢(可百度)。   2、精心培育,硕果累累。2007年开始独立创办学生科技团队—— Lighthouse互联网实验室。经过10年的培育、积累和完 善,探索出融合企业和媒体等多主体的学生培养生态体系。目前已形成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提升综合能力为目标,具有规范的“传帮带”机制的约60人规模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近3年,团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和项目54项,其中国家级竞赛1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项,并获得“全国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   3、分享经验,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曾两次(2011,2017)受邀为我校新晋教师做教学技能和学生培养的经验交流,并在第二届全国创新管理教育论坛(2017)和第二届浙江省本科生教学研究论坛(2012)和做主题演讲。多次应邀到浙江大学(2015)、宁波大学(2017)等高校做教学经验的分享。   张建春,教授,艺术设计学院的创建者、知名艺术家,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及研究30多年,为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无私奉献,投身专业建设。创建学院二十多年,从教学设施到课程建设,他都亲力亲为,整个学院无处不凝结着他的心血。2015年在他与同事的努力下,将设计学院建设成为省一流重点学科学院。   2、视生如子,关爱学生成长。他是严师,也是可亲的长者。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生活中他给经济困难的学生垫付学费,赠送画材。他教过的学生,因感念师恩,在学院设立了奖学金。   3、提携晚辈,帮助青年教师。毫无保留地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青年教师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几乎都得到过他的指点。有些青年教师的学术论文、课题也得到过他的修改和指导。   4、潜心教研,推进教学改革。时刻关注学科发展,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体系。他所倡导的《拓展设计》课程,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他的《色彩写生》课,以及指导的专业设计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钻研学术,助推教学实践。科研成果突出。主持及参与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参加全国美展数十次,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在一级期刊发表论文、作品数十篇。他的教育与艺术事迹,被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   何丽野,男,三级教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26年。任教期间,获“浙江省优秀教师暨高校优秀教师”、“校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教学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中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理论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上课态度认真负责,知识渊博,语言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欢迎。被学生称为“颠覆了对思想政治课的看法”。从08年至今课堂教学考核与教学业绩考核均为A。指导硕士研究生10人,其中3人论文获“校优秀硕士论文”。   2、科研方面。5年来,共在C刊以上级别刊物发表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16篇,其中特级期刊4篇(3篇原发),一级期刊(转载)6篇,立项并完成省级课题两个。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并任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校通识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3、教学梯队建设方面。多次帮助青年教师修改论文,申报课题,教学传授。为教研室和学院全体教师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任教研室主任11年。期间,教研室取得了省级精品课程、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在其带领下,教研室在学院考核中一直名列前茅。    徐锋,男,教授,现任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33年,任教期间,获得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教书育人春蚕奖”)等荣誉称号,主持多项教学改革项目。   1、坚守本科教学33年,努力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关心学生生活,深入教室、寝室,帮助同学解决思想矛盾和生活困难,深受同学的爱戴;关心和帮助同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长期担任学生科技导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多篇。认真指导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多次取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挑战杯”二等奖等好成绩。   2、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取得国家级课程教学成果。在教学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备课,讲好每节课,取得良好课堂效果,深受学生喜爱。教学评估优秀,获学校好评。作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主要成员,开展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教学改革,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   3、认真履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责任,努力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依托学科特色与优势、系统化培养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2016年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陈忠秀,女,博士,教授,现任食品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18年,曾多次出国访学,在浙江工商大学任教期间,多次获得浙江工商大学“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的称号。   1、倾心三尺讲台,诠释“教”之师道。开设《分子食品学》课程,探索“教师引领课程主题,学生自主研习”课程教学法。推进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勇挑品牌特色专业示范义务。改革特点:国际化构架专业课程组;知识点网络支撑每门核心课程;“课业养成”综合考评学生;实践教学百花齐放,创新创业协同育人。   2、以研促教,解悟“教研相长”。科研工作中,坚持国际化视野,把研究重点放在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上。发表SCI论文多 篇,获得国际学术期刊的认可,是学院中青年科研骨干。   3、“责任”文化,倡导育人育德。率先提出食品安全教学团队的“责任文化”建设,把责任意识作为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中,在培养先进的食品科学技术人才的同时,通过老师的身体力行和各教研环节对责任意识的渲染与强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满足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要。   季敏,男,博士(后),教授,现任管工学院副院长。当选校党代会和教代会代表,入选浙江省杰青、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和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浙江省好党员”、“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和“十佳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1、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中身先士卒,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认可,是他们心目中的“全能型选手”。   2、润物无声,育人为先。先后开设我校第一批通识课以及本科和硕士专业核心课。授课风趣幽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培养青年教师多名,积极鼓励和辅导学生进行各类科研活动,多名本科生在其指导下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项目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3、潜心科研,钻之弥坚。在运筹与管理以及理论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数十篇SCI论文,目前受邀为30多家主流SCI源期刊担任审稿专家。   4、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秉承“诚毅勤朴”校训,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履行高校教师职责,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学术知识以及宽仁的爱生之心,竖起了一面旗帜。   李丹弟,男,教授,现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纪委书记,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英语)负责人。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20年,任教期间,获“浙江工商大学优秀教师”、“浙江工商大学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导师”等荣誉称号。 1、教学为本。坚持开展“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以课堂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做人、做事。   2、科研立身。专著《汉英并列连接词句法分布对比研究》获教育部全额资助出版并收入“高校人文学术成果文库”。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2015年获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全额资助项目赴美国UIUC访学一年。   3、育人为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做到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如何做人。   4、视“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线,强化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夯实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优质品牌课程;凝练专业发展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平台。   傅培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浙江工商大学教学名师、浙江工商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曾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1、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才。主动担任学生专业导师、寝室之友,关爱、帮助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实施案例驱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受到学生普遍好评。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成绩突出,近5年来,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4项。   2、开拓创新,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积极推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建设,为管工学科成功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并实施了物流管理专业LEC人才培养模式,成绩斐然,物流管理专业排名在国内各类专业排名中均名列前茅,连续入选浙江省“十二五”和“十三五”特色专业。   3、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指导的青年教师进步明显,有的科研成果在学院名列前茅,并获得校“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导师”荣誉称号;有的入围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   吴玲,女,教授,现任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兼任日本早稻田大学招聘研究员,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浙皖赣分会秘书长等。高校教龄19年,曾留学日本并在日本大学任教,曾荣获浙江工商大学首届十佳教师、首届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第十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华东赛区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连续三届获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获浙江工商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自2005年浙江省开始实施教学业绩考核以来,连续12年考核为A。   1、学生心目中的“太阳花”。秉承“快乐教学,真诚待人”的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曾指导学生获中华全国日语演讲大赛等各类日语专业竞赛省部级以上奖项二十余项。深受学生欢迎,是学生心目中的“太阳花”。   2、学院领导心目中的“消防员”。热爱教学,潜心钻研,业务能力强,胜任所有专业课程。每当学院有突发状况,均挺身而出,充当“消防员”的角色。为日语专业获批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3、同事眼中的“开心果”。乐于助人,关心青年教师发展。担任导师培养了多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开朗的性格和高超的教学技能获得学院老师的一致好评,是同事眼中的“开心果”。   马涛,男,教授,现任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教研室主任,浙江省天文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华东地区工委会委员。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34年,在任期间,获得“校三育人先进个人”、“校教学名师”、“校优秀教师奖”、“师德先进个人”和“子质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1、结合传统之教学观念,扬创新之风。主讲的《大学物理》为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为校级精品通识课;主持创建了国内一流的由传感器读取数据的e-measure实验室;提出理论演算、实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三者整合的TEC教学改革思路,获得省课程改革、省新世纪教改、教育部教指委教改项目的支持。目前已将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整合成一个新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崭新的教学体系。   2、注重教书育人、抓紧科研工作。承担了繁重的基础课教学工作,同时参与了由浙江大学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有关实验及理论分析工作,在气体激光器研究领域,先后主持完成浙江省教育厅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共三项,在溴化亚铜和锶金属气体激光器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先后在一级学术期刊及其它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EI收录。   吴辉,男,教授,曾任财会学院会计系主任、CPA教研室主任、现任青年教师指导室主任、校教学督导组副组长。在浙江工商大学任教31年,爱岗敬业,忠于职守。2000年被评为1990-2000年(10年)“最受学生欢迎的授课教师”,2006年被评为校教学名师,2013年获“浙江工商大学首届师德先进个人”,同年获“省第三届师德先进个人”,2013年获“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14年获“浙江最美教师”提名奖。   典型事迹:   1、爱岗敬业,教学效果好。讲课条理清晰,充满激情;案例通俗易懂,丰富具体。认真备课,注重答疑与辅导;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精简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幽默风趣,教学效果显著。   2、关心关爱学生,努力践行“子女战略”。学业上,传授专业知识,指导学生科技 竞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政治上,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党校学习,向党组织靠拢;就业上,每年都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帮助同学就业。   3、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做好青年教师“传、帮、带”工作。通过举办沙龙、公开课等活动与青年教师探讨教学方法、交流教学体会,与青年教师建立友谊。担任“浙江工商大学青年教师助讲培养”指导老师,全方位做好青年教师“传、帮、带”工作。 

浙江工商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027次访问,全刊已有1565928次访问